二、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近5年本创新团队承担国家级课题32项,省部级课题27项,横向课题4项,总经费3341万元;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其中最高IF 6.499。主编/副主编国家级教材15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
1. 理论研究的创新
(1)创立“醒脑开窍”针法,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概念。石学敏院士首次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发展了中医关于中风病的病机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醒脑开窍”法则及针刺方法,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阳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取穴原则及针刺方法。
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确立了捻转补泻手法的四大要素,即作用力方向、作用力大小(捻转幅度和频率)、持续刺激最佳时间参数和刺激效应的持续时间参数,为针刺手法规范化和量化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在行业中起到示范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收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治疗学》统编教材(六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等教材以及美国考试委员会指定教材,普及推广到全国和国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2)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中风单元”医疗模式。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以中医针灸为特色的“针灸中风单元”医疗模式,开发了国家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针灸中风单元”,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为积极发挥针灸、中药特色治疗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3)创立“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探讨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提出其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脑髓失养”,创立“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
2. 应用研究的创新
(1)首次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盲法试验),对针刺治疗脑梗死临床各期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同时建立了针灸治疗中风的综合性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提供了高质量、高级别循证证据,对进一步制订脑梗死治疗循证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中医证候、神经功能评估、终点指标进行评价,获得了针刺可降低缺血性中风病死率、复发率,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残障程度的临床证据。研究过程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建立质量控制标准,特别是实现了治疗手段统一、针刺手法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解决了针灸学科与循证医学结合的固有障碍,为针刺疗效的评价起到了示范作用。
(2)建立了一套基于循证证据的、具有示范性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药综合防治方案(针灸+中药+推拿疗法)。首次在国内将队列研究设计方法应用于针灸临床研究领域,证明其适用性,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循证证据空白。研究量控制采用四级监查制度,所有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均由第三方机构进行,保证课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在研究过程管理中,在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注册,使研究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在国际上得到公认。
(3)从脑代谢、微血管机制、形态学、蛋白质组学等层面证明针刺可减轻脑梗死血管神经单元损害、重建脑组织循环、促使神经组织重构和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证明了基于脑梗死的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并阐明其关键影响因素。应用PET-CT观测针刺对脑梗死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证明针刺可改善病灶区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通过中枢神经网络促进受损脑神经细胞功能重塑,抑制缺血半暗带向梗死区的发展,并反映出腧穴主治作用的综合性以及针刺作用的特异性、整体性和双向性。通过动物实验,以针刺频率和针刺时间进行两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发现:1.经穴具有与非穴不同的总体属性,表现在①经穴更易获得良好效应;②经穴效应优于非穴;③经穴更易归纳针刺的量学规律。2.经穴具有个体特性,表现在①各个经穴的效应不同;②不同经穴有各自的最佳针刺范围,最佳针刺参数。
(5)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脂组学、葡萄糖代谢等不同水平证实针刺对脑老化能有效干预多种信号途径,可调节大脑皮层脂筏组成和功能,调节葡萄糖转运代谢全过程,改善脑部能量供给,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