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预期成果
本团队将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创新能力,以“紧密围绕国家医药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解决针灸学重大科技问题”为指导思想,在原有中风病和认知障碍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提高针灸对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同时完善创新团队建设。
1. 开展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以进一步提高中风病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残障程度,促进中风病难治性后遗症康复等为切入点,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进行临床研究,制定中医综合或特色治疗方案,为形成临床路径或指南提供支持。
(1)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
以改善痉挛症状为切入点,设计前瞻性队列临床研究方案,评价针灸治疗方案对肢体痉挛预防及康复效果,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残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的评价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为提高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及循证医学依据。将形成一个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确切、操作规范、可供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2)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在既往“通关利窍”治疗吞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的基础上,拟通过针刺治疗缺血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回顾并引进相关评价量表,建立针刺治疗缺血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评价体系;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规范化临床研究方法,评价该针刺法及康复加物理疗法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优势。将为中风后吞咽障碍提供一种疗效确切、操作规范、可供推广的针刺治疗方案。
2. 中风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研究
石学敏院士创立的人迎穴为主穴的有规范的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法,已在临床上应用30余年,治疗高血压取疗效肯定。因此,我们在稳定原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以中风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为切入点,开辟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基于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的针刺手法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影响特点及分子机制。
临床研究:以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应用高频率捻转、低频率捻转及无手法的操作方式针刺穴位,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作为效应评定指标,通过血压变异性、晨间血压水平、脉压差及脉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谷峰比、平稳指数等指标分析针刺降压疗效,探讨不同针刺手法对降压效应的影响,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提供科学的临床参数。
基础研究:固定针刺时间,以不同捻转频率针刺穴位,干预SHR,通过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确不同捻转手法针刺干预高血压的特异性效应;运用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差异蛋白的角度,阐明不同捻转手法针刺干预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3. 基于中风病的针刺量效规律及生物学机制研究
探讨不同刺激量针刺合谷、风池、内关穴治疗中枢性面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死等的针刺手法量效规律,及不同刺激量对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影响。
(1)针刺合谷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量效规律及不同刺激量影响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研究
以“面口合谷收”为依据,以单穴合谷为切入点,以中枢性面瘫为研究对象,研究针刺方向和针刺时间等针刺量学因素对中枢性面瘫临床症状积分的效应规律;应用上述针刺方法中的各刺激量分别观察针刺合谷前后,中枢性面瘫患者面口部血流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从合谷穴沿前臂、上臂到面口部的红外热像的变化情况。
(2)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量效规律及生物机制研究
以单穴风池为切入点,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针刺方向、频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后在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等效应指标中的结果——分析针刺效应规律,并确定最佳刺激量;应用上述针刺方法中的各刺激量分别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比较各刺激量在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神经递质的变化,探讨不同刺激量的临床作用机制;利用质谱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外周血液,了解不同针刺刺激量的代谢组学作用机制。
(3)针刺内关穴治疗中风病的量效规律及生物机制研究
以单穴内关为切入点,以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为研究对象,确定捻转手法,通过改变针刺频率和针刺时间(分别应用长、中、短时间)体现不同的刺激量,研究不同刺激量干预中风模型大鼠(MCAO)后在神经功能评分、脑梗塞面积、软脑膜血流量等效应指标中的结果——分析针刺效应规律;应用上述各刺激量分别对MCAO模型进行干预,通过生物信息等分析方法比较各刺激量的脑基因表达谱变化,探讨不同刺激量的生物作用特征。
预期成果
1.完成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及推广,形成中风后吞咽障碍和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治疗规范化方案或临床路径,降低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2.整合研究成果和课题,提高研究的水平,申报国家级项目及奖励。
3.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4.举办国际针灸学术会议1次。
5.打造一支在针刺治疗脑病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素质创新团队。发挥创新团队对针灸学科的带动作用,继续保持中国针灸中心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