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石学敏院士助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学...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主编《石学敏针灸学(英文...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团队 >> 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23-12-05 16:20

一、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

  本团队依托的针灸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石学敏院士,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承担中风病的临床研究。2018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针灸诊疗中心。本学科是中国针灸中心、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示范基地试点单位。学科是国家教育部(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1年)重点学科,2016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验收,被评为优秀等次。学科在醒脑开窍理论科学内涵及其创新研究、针灸优势病种临床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针灸规范化研究、针灸交叉创新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影响力最大、应用最广的针灸创新成果。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3项;出版专著41部,其中国家级教材5部;发表IF 5分以上SCI论文11篇;获得专利15项。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分子生物学、针刺量效关系、运动和认知分析、医用化学传感器实验室)和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针灸学实验室)以及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实验教学中心)。

1.研究方向

  脑系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种,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安全有效。本团队针对针刺疗效确切的常见脑病形成了以下研究方向:

  1.1 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

  本团队建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和技术体系,根据中风病各期的特点,采用不同配穴及施术手法,创立了一整套治疗中风的方案。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的应用在行业中起到示范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论研究方面:指出中风病机为阳化风动、血随气逆、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脉络瘀阻,其基本病机即瘀血、肝风、痰浊等蒙蔽脑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创立了以“醒脑开窍”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临床研究方面:(1)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针刺为主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病各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以期获得高质量证据;(2)通过多中心、随机、盲法设计,设针刺组、空白组、非经非穴对照组,从循证医学角度证明经穴的相对特异性,并应用PET-CT等影像学方法,从脑代谢角度探讨针刺作用的中枢机制;(3)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对中风并发症(中风后痴呆、吞咽障碍、郁证等)开展研究,丰富“醒脑开窍”的内涵。

  基础研究方面:(1)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从形态学、神经生化、蛋白质、分子等水平揭示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机制;(2)从“醒脑开窍”主穴入手,开展经穴特异性和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探讨影响针刺效应的关键因素。

  1.2. 针刺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

  针对认知障碍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创立“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

  理论研究方面:探讨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提出其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脑髓失养”,创立“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

  临床研究方面:(1)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学调查研究。调查国外和天津市50-90岁人群共6000多例。根据VD发病与患者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VD最佳防治时间点应始于50岁之前的建议。(2)针刺法疗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试验,观察针刺对中风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能力、中医证候、生活能力的改善。

基础研究方面:(1)探讨针刺对老化痴呆鼠(SAM)和多发梗塞性痴呆鼠(MID)的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2)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葡萄糖代谢、神经干细胞再生等不同层次研究针刺改善认知障碍的机制

1.3.针刺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石学敏院士创立的人迎穴为主穴的有规范的手法量学标准的针刺法,已在临床上应用30余年,治疗高血压取疗效肯定。因此,我们在稳定原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以中风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为切入点,开辟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气海失司”为其主要病机

临床研究方面:以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应用高频率捻转、低频率捻转及无手法的操作方式针刺穴位,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作为效应评定指标,通过血压变异性、晨间血压水平、脉压差及脉压下降率、血压昼夜节律、谷峰比、平稳指数等指标分析针刺降压疗效,探讨不同针刺手法对降压效应的影响,为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提供科学的临床参数。

基础研究方面:固定针刺时间,以不同捻转频率针刺穴位,干预SHR,通过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确不同捻转手法针刺干预高血压的特异性效应;运用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差异蛋白的角度,阐明不同捻转手法针刺干预高血压的作用机制。

2.团队形成的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学敏院士创新性提出治疗中风的“醒脑开窍”新理论。指出中风病关键病机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突破了“治痿独取阳明”的传统取穴方法,而以阴经取穴为主,开拓性地提出针刺量学概念,规范针刺进针方向、深度、作用力方向、大小、刺激效应持续时间等针刺操作参数,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空白,此后,对针刺治疗中风病各期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证实针刺可多靶点、多层次、多角度对脑功能进行调节。

八十至九十年代,研制出国家三类中药新药丹芪偏瘫胶囊,并有序地与康复治疗相结合,应用中医推拿、中药熏蒸、护理、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多种技术手段,梳理出中风病不同分期(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和不同类型(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的诊疗路径,创立了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特色的“针灸中风单元”,开辟了中风病治疗的新模式,此模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推广新技术之首。获得了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所建立的方法和技术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广泛应用,被收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以及美国考试委员会指定教材。

1993年本团队从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快速老化小白鼠(SAM)系列,为国内首次引进并培育成功国际公认的、比较理想的系列老化模型动物品系,填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种系的一项空白。并率先在国际上应用该模型动物开展了针灸延缓脑老化的实验研究,在临床开展了针刺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团队针对重点研究病种,及时掌握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拓展研究领域,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针对中风病危险因素——高血压进行针刺干预研究,提出了“气海失司”为其主要病机,并确定了规范化治疗方案;加强对中风病难治性后遗症,如中风后吞咽困难、痉挛性瘫痪,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手段,研究加强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同时,围绕重点研究方向,进行相关机制研究。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项目获得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级一等奖,1997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荣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第六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带领“针刺治疗脑病”学术团队荣获201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通过以上研究,凝聚、稳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逐步形成了天津中医药大学针刺治疗脑病创新团队。该团队成员学缘结构合理,针灸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团队成员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卫生部突贡专家1人,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传播之星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1人,第三层次人才2人。

  本团队成员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针刺量效关系、运动与认知分析、医用化学传感器三级实验室、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成员,其中团队带头人为国家中管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具有良好的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条件需求。

3.发展目标

  1.围绕中风、认知障碍等重大疑难疾病进行研究,评价针灸疗效,制定针灸诊疗规范,为循证医疗提供高质量证据,进一步提高针灸对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同时深入开展机制研究,确立针灸治疗脑病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明确经穴干预脑梗死的最佳针刺参数,比较穴位特异性,揭示基于中风病的针刺量效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推动针灸学的传承与创新,加快国际化进程。

  3.通过建设,使本团队成为国内同行业学术水平领先、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性团队。

二、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

  1.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近5年本创新团队承担国家级课题32项,省部级课题27项,横向课题4项,总经费3341万元;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2篇,其中最高IF 6.499。主编/副主编国家级教材15部,出版学术专著12部。主持制定国际标准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3项

  1.1 理论研究的创新

  (1)创立醒脑开窍针法,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概念。石学敏院士首次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发展了中医关于中风病的病机理论。在此基础上创立“醒脑开窍”法则及针刺方法,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阳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取穴原则及针刺方法。

  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确立了捻转补泻手法的四大要素,即作用力方向、作用力大小(捻转幅度和频率)、持续刺激最佳时间参数和刺激效应的持续时间参数,为针刺手法规范化和量化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在行业中起到示范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收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治疗学》统编教材(六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等教材以及美国考试委员会指定教材,普及推广到全国和国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2)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中风单元医疗模式。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以中医针灸为特色的“针灸中风单元”医疗模式,开发了国家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规范的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针灸中风单元”,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为积极发挥针灸、中药特色治疗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3)创立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探讨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提出其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脑髓失养”,创立“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

  1.2. 应用研究的创新

  (1)首次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盲法试验),对针刺治疗脑梗死临床各期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同时建立了针灸治疗中风的综合性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提供了高质量、高级别循证证据,对进一步制订脑梗死治疗循证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中医证候、神经功能评估、终点指标进行评价,获得了针刺可降低缺血性中风病死率、复发率,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残障程度的临床证据。研究过程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建立质量控制标准,特别是实现了治疗手段统一、针刺手法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解决了针灸学科与循证医学结合的固有障碍,为针刺疗效的评价起到了示范作用。

  (2)建立了一套基于循证证据的、具有示范性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中医药综合防治方案(针灸+中药+推拿疗法)。首次在国内将队列研究设计方法应用于针灸临床研究领域,证明其适用性,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循证证据空白。研究量控制采用四级监查制度,所有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均由第三方机构进行,保证课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在研究过程管理中,在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注册,使研究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在国际上得到公认。

  (3)从脑代谢、微血管机制、形态学、蛋白质组学等层面证明针刺可减轻脑梗死血管神经单元损害、重建脑组织循环、促使神经组织重构和大脑皮层功能重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证明了基于脑梗死的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并阐明其关键影响因素。应用PET-CT观测针刺对脑梗死患者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证明针刺可改善病灶区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通过中枢神经网络促进受损脑神经细胞功能重塑,抑制缺血半暗带向梗死区的发展,并反映出腧穴主治作用的综合性以及针刺作用的特异性、整体性和双向性。通过动物实验,以针刺频率和针刺时间进行两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发现:1.经穴具有与非穴不同的总体属性,表现在①经穴更易获得良好效应;②经穴效应优于非穴;③经穴更易归纳针刺的量学规律。2.经穴具有个体特性,表现在①各个经穴的效应不同;②不同经穴有各自的最佳针刺范围,最佳针刺参数。

  (5)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脂组学、葡萄糖代谢等不同水平证实针刺对脑老化能有效干预多种信号途径,可调节大脑皮层脂筏组成和功能,调节葡萄糖转运代谢全过程,改善脑部能量供给,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

2.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5年来本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但造福患者,而且带动我校针灸学科乃至附属医院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海内外学术影响,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2.1. 研成果推广应用

  本团队临床和科研齐头并举,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以科研促临床,以临床带科研,使临床和科研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1)“醒脑开窍针法的推广应用。本团队所在针灸学科拥有针灸病床600张,住院率达100%以上。门诊设27个诊室,日门诊量2000余人次,年门诊量40余万人次。“醒脑开窍”针刺法应用于本校针灸学科的病房和门诊,每年新增利润220万元,近5年获得经济效益逾两亿元。已举办全国性“醒脑开窍”学习班22期,该针法已经在北京、辽宁、浙江、广东、福建等41家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推广应用。本团队派专家赴分中心推广进行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使分中心针灸科的门诊量和住院病人数大量增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针灸中风单元的推广应用。“针灸中风单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2003年度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已举办全国性的针灸中风单元学习班30余次。“针灸中风单元”治疗模式被推广到全国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风病协作组等单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SAM系列老化鼠的推广应用。我团队从日本京都大学引进并繁育成功了快速老化模型小白鼠(SAM)系列,填补了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种系的一项空白,为研究针灸治疗老年病和延缓衰老奠定了基础。全国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等50余个科研单位应用本团队所培育的SAM鼠进行科学研究。

  2.2 扩大学术影响,促进学科发展

  本团队的发展促进了本校针灸学科的发展,使学科综合实力突出,学术影响日益扩大。本校针灸学科为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灸医疗、临床教学及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承担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同时,本学科为中国针灸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针灸重点专科中风病全国协作组组长单位及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针灸专科医疗中心所在地,在全国设立41家分中心。学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以及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因此,本学科已成为我国针灸医疗基地发展状况和规模的标志。2018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针灸诊疗中心

  2.3. 扩大海外影响,促进学术交流

  目前,已有众多国外中风病患者慕名前来我院进行中医治疗,近5年共计收治国外住院患者500余人次。本团队的脑病研究成果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开展了与国际著名科研、医疗单位深入的合作,如成立中国科技部与意大利卫生部建立的“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开展中风病疗效评价的合作研究。与日本、法国、瑞士、美国、俄罗斯、韩国等40多个国家的大学、医院合作,开展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和机理研究及教学活动;与日本京都大学长期合作,从事脑老化研究。

  本团队脑病研究成果吸引了海外留学生,每年接纳300余人次的国外留学生和10余个国家的近100名考察学习医师或代表团,以及400余名进修生。近5年本团队已成功举办2届国际针灸学术会议,第11届国际针灸学术会议于2011年9月召开。每年石学敏院士应邀去日本讲学,参加在日本举行的SAM老化鼠研究的年会,扩大了国际影响。

3.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水平,具备的优势和特色

  本团队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天津市科技计划发展项目“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等项目在专家组鉴定时,被认为是团队长期进行的研究工作,“为针灸疗效评价起到了示范作用,……在针灸治疗脑梗死临床及机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获得2009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荣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第六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带领“针刺治疗脑病”学术团队荣获201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本团队研究具有如下优势和特色:

  3.1强调量学,重视并病。以针灸为特色的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涵盖了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疗效确切。临床研究证实,针灸应用越早疗效越好。针对中风后痴呆、吞咽障碍、郁证等,提出新病机理论,创立新针法,提高了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综合疗效,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2技术成熟,广泛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针刺手法量学”技术体系已被纳入国家中医高等院校教材和美国考试委员会指定教材。“醒脑开窍”针法、针灸中风单元等相关成果被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被海内外众多医疗科研机构应用。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一览表

序号

分中心名称

单位名称

1

陕西省分中心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2

甘肃省分中心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3

广西省分中心

广西柳州市中医院

4

安徽省分中心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

宁夏自治区分中心

银川市中医医院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中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7

山东省分中心

济南市中医院

8

黑龙江省分中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9

河南省分中心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10

贵州省分中心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1

浙江省分中心

杭州市中医院

12

辽宁省分中心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3

河北省分中心

河北省中医院

14

湖南省分中心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5

江苏省分中心

无锡市中医医院

16

湖北省分中心

湖北中医学院一附院

17

保定分中心

保定市中医院

18

营口分中心

营口市中医院

19

淄博分中心

淄博市博山区医院

20

连云港分中心

连云港市中医院

21

鄂州市分中心

鄂州市中医医院

22

牡丹江市分中心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

23

温州市分中心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24

临汾市分中心

临汾市中医医院

25

泰安市分中心

泰安市中医二院

26

浏阳分中心

浏阳市集里医院

27

齐齐哈尔市分中心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28

河南省分中心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9

山西省分中心

山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30

广东省分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1

蓟县分中心

蓟县中医医院

32

佳木斯分中心

佳木斯中医医院

33

重庆分中心

重庆市中医院

34

青岛分中心

青岛海慈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医医院

35

平顶山分中心

平顶山市中医院

36

内蒙分中心

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37

厦门分中心

厦门湖里医院

38

新疆分中心

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

39

武汉分中心

武汉市中医医院

40

黄冈分中心

湖北黄冈市中医院

41

民营医院中心

武汉江南脑科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中风协作组(共27家单位)

组长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组长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参加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

河北省中医院

黑龙江中医研究院

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

陕西省中医医院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市中医院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广西南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   

吉林省四平市中医医院

云南省曲靖市中医医院

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湖北省中医院

新疆昌吉自治州中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湖南省永州市中医院

重庆市中医院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

三、创新团队带头人简介

学术带头人:

 石学敏,名誉院长、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非遗项目针灸代表传承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市荣誉授衔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外治操作安全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从医从教60年,在针刺治疗中风病、高血压病、针灸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相关成果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06年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获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200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被列入“财政部、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推广成果库”。此针法被写入《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多部国家统编教材。2016年获中国针灸传承贡献奖,2017年获“天圣”铜人奖,2022年获第三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

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发展;提出治疗中风病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开发研制丹芪偏瘫胶囊(国药准字Z20010105),形成中风病体系化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创立的“通关利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活血散风”针法治疗高血压、“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等特色技术为患者解除了痛苦。辨证辨病相结合,将“喑痱”、“面瘫”、“痴呆”、“郁证”、“胸痹”、“心悸”、“喘证”等数十个中医病证进行整理,根据疾病的基本病机,制定出规范化治疗方法,为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针灸治疗提供了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对《内经》中十二经病候、脑神理论、经筋理论、气海理论、刺络疗法赋予新意,指导临床卓有成效。

作为天津市首位中医博士生导师,培养继承人和学科骨干,培养国内博士79人,硕士42人;海外博士31人,硕士23人;博士后5人,传承博士后2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员10人。“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项目获得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级一等奖,1997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荣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第六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带领“针刺治疗脑病”学术团队荣获2012年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

主编中医针灸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取得专利6项。

代表性论文:

  1. Christoher Chen, N. Venketasubramanian, Robert N. Gan, Caroline Lambert, David Picard, Bernard P.L. Chan, Edwin Chan, Marie G.. Bousser and Shi Xuemin. Dianqi Piantang Jiaonang(DJ),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ost-stroke recovery. Stroke,2009,40:859-863 (IF: 6.499)

  2. Mingxing Yang, Shu Wang, Suhua Hao, Yajie Li,Huiru Tang*,Xuemin Shi*.NMR analysis of the rat neurochemical changes induced b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Talanta(已接受,IF:3.722)

  3. DingJing, Shi Xuemin. Advances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World Journe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5(2):56-63.

学科带头人:

杜宇征,教授、主任医师,部长、中心执行副主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优秀继承人”,现任中国针灸学会手法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灸分会常务理事。善于中西医结合解决处理疑难、复杂、危重患者。作为津派石氏针灸的代表性传承人,领悟石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精髓,采用头皮针、芒针、盘龙刺、透刺、刺络等多种针刺方法治疗高血压、认知障碍、吞咽障碍、脊髓疾患、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疾患等神经系统疑难杂症;运用调神和经筋理论治疗耳鸣、三叉神经痛、面瘫、偏头痛等常见病,形成了一套针灸防治重大疑难病、常见病的完整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代表性论文:

1.Du YZ, Gao XX, Wang CT, et al. Acupuncture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 study protocol for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017;18(1):428. Published 2017 Sep 15. doi:10.1186/s13063-017-2171-5(IF:2.5)

2.Tu JF, Yang JW, Lin LL, et al.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d manual acupuncture versus sham acupunctur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Trials. 2019 Apr 10;20(1):204]. Trials. 2019;20(1):79. Published 2019 Jan 25. doi:10.1186/s13063-018-3138-x(IF:2.5)

3.Du Y, Zhang L, Liu W,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dicine (Baltimore). 2020;99(51):e23803. doi:10.1097/MD.0000000000023803(IF:1.6)

四、研究骨干(46)简介 

戴晓矞,主任医师,病区主任、支部书记,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与民族疗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手法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年,擅长针药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各种顽固性疼痛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合并症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名老中医针灸经验传承与临床拓展。作为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继承人及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教授传承工作室主任,运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及经筋理论,采用多种针刺方法治疗卒中后肢体残障、卒中后认知障碍、卒中后吞咽障碍及耳鸣、三叉神经痛、面瘫、偏头痛等常见病取得显著疗效。

代表性论文:

1.Li R, Xu C, Zhong P, et 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for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 a network meta-analysis. Front Aging Neurosci. 2023;15:1181160. Published 2023 Jun 15. doi:10.3389/fnagi.2023.1181160(IF:4.8)

2.Xiao LY, Li Z, Du YZ, et al. Acupuncture for Hypertension in Animal Mode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21;2021:8171636. Published 2021 Oct 11. doi:10.1155/2021/8171636

李桂平,医学博士,优秀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病区主任/支部书记。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观察员,天津市健康教育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灸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真实世界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精神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颈腰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主持并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获奖4项;编写教材6部,编写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代表性论文:

1.Yang J, Wang M, Wang S, Li G, Gao Y. Study on ferroptosis pathway that operates in hypertensive brain damage. Clin Exp Hypertens. 2020;42(8):748-752. doi:10.1080/10641963.2020.1783545(IF:2.6)

2.Xu ZJ, Wu LN, Xu F, Li GP, Wang S, Ye YZ. Zhongguo Zhen Jiu. 2023;43(6):715-720. doi:10.13703/j.0255-2930.20220911-k0004

 

王舒,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分别于1990、1993年取得天津中医学院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主任,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师从于著名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曾赴德国从事医疗工作。主持及作为主研人员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20项;获各级科技奖励22项;目前作为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80余篇,参编论著8部。精通英语,曾连续参加了七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会议的文字翻译及同声传译工作及合作的翻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1.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在石学敏院士指导下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作为第二完成人的国家973计划“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作为主研人员完成的“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项目,获200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基础研究方面,2008年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针人中穴干预实验性脑梗塞的量效关系及细胞电生理研究”是从神经电生理和细胞电生理方面研究电针治疗实验性脑梗塞的量效关系规律,以筛选出电针人中干预实验性脑梗塞的最优化刺激参数。2.针刺治疗偏头痛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已主持完成天津市科研项目“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科委重中之重项目“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及法国进行国际合作项目“分子针灸偏头痛项目研究”已经完成。2002年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获天津市第七届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同年获由中组部、人事部及中国科协组织的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1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传播之星称号。

  1. Han lin, Wang shu*, Ma jinquan, et al.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ing Renzhong(DU26) on cortical excitability and neurofunction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Acupuncture & Electro-Therapeutics Research,2010,35(1):29-44(IF:1.0)

  2. Shu Wang*,Zhankui Wang,Guangxia Ni. Changes in corticocerebral morphology in a rat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following “Xingnao Kaiqiao”acupunctur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08,12(3): 1314-1318(IF:0.14)

3. ZHAO Xiaofeng, DU Yang, LIU Pangong, WANG Shu*. Acupuncture for stroke:effectiveness,safety and cost.Evidence from systematic reviews. Top in Stroke Rehabilitiaon,已录用(IF:1.227)

五、学科建设发展、研究方向和预期成果

  • 学科学术发展方面:

遵循针灸学科发展规律,围绕学科研究方向,创新创建现代针灸学术体系,形成针灸疾病谱、诊疗方案、共识指南、特色技术和智慧针灸仪器设备等系列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为针灸学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学术引领,推动针灸学术进步。经过60年的历史积淀,学科面向国家战略、人民需求及行业发展,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在醒脑开窍理论科学内涵及其创新研究方面,运用多学科手段,研究“醒脑开窍”组方效应、针刺穴位时序响应特征、量学标准之生物学基础,开展针刺介入时机临床研究,系统阐明“醒脑开窍”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针灸优势病种临床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学科未来将结合中风病、认知障碍等针灸优势病种开展针刺手法量学研究和循证评价研究,形成规范化的针灸诊疗方案或循证实践指南,引领针灸行业发展。

在针灸病谱研究方面,创新多维构建针灸疾病谱体系,基于文献证据、专家经验以及针灸诊疗决策三大针灸病谱,同时融合中医传统特色和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数据同源转化,创建多要素约束的多成分权重深度学习算法框架和模型,建立“文献证据针灸疾病谱网络协作研究方法新体系。

在针灸交叉创新研究方面,加强作用机制研究,总结临床经络现象、腧穴效应规律,揭示经络腧穴理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灸对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为进一步揭示经络腧穴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奠定基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利用学科长期形成的海量数据,开展针灸医疗大数据研究,提高针灸仪器装备及辅助诊疗系统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探索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的有机融合,推动针灸学科提升发展,强化自身特色优势,促进学科特色人才成长。

拟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更新针灸病谱,制定针灸诊疗方案1部,制定专家共识或循证实践指南1部,获得针灸仪器设备专利1项。

二.创新建设方面:

综合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国家区域诊疗中心等资源,形成医教研产用深度融合的综合平台,围绕本学科发展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创新,支持学科间的交叉协作和联合攻关,建立具有针灸学科特点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

“醒脑开窍”理论的创新与科学研究:从中医脑病的历史源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处方等多方面确立针灸治疗脑病的理论体系;进一步量化规范化“醒脑开窍”针刺手法操作;借助现代脑功能成像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阐述脑网络、神经、血管、细胞因子等参与的协调机制,揭示“醒脑开窍”理论的科学内涵;并通过循证研究和大数据平台进行验证和反馈,拓展其临床应用范畴,完善针灸脑科学知识体系。

针灸防治认识障碍的智慧诊疗:以针灸优势病种认知障碍为疾病研究载体,建立基于平台化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针灸大健康源数据中心,研发针灸大健康多源异构数据治理和融合体系,进而研制基于人工智能和知识信息谱系的针灸智慧决策系统,为针灸防治认知障碍提供智慧决策技术支持和规范化量化智能诊疗技术,创新多元化智慧针灸临床应用情境。

针灸疾病谱的多维构建:基于文献证据、专家经验以及针灸诊疗决策三大针灸病谱,融合中医传统特色和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数据同源转化,创建多要素约束多成分权重的深度学习算法框架和模型,建立“文献证据-专家经验-诊疗大数据”针灸疾病谱网络协作研究方法新体系,通过临床共享诊疗信息大数据的疗效决策导向进行验证和反馈,并及时更新病谱,创建多维度、可视化、可解释、实用性强的动态针灸疾病谱。

拟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构建“醒脑开窍”理论和针灸脑病学体系,总结针灸治疗脑病的证治规律;出版论著《醒脑开窍理论》和《针灸脑病学》;培养一支多学科交叉人才与创新团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和知识信息谱系的针灸智慧诊疗决策系统;培养针灸疾病谱学术研究团队,完成针灸疾病谱学术专著作1部;获得专利4项。

三.服务能力建设方面

加强针灸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诊疗方案、标准和指南,结合人工智能开发针灸智能相关产品,以提升针灸临床诊疗和智能化服务水平。发挥针灸特色技术优势,重点服务于人才培养、临床疗效提升、科技创新等,全面提升针灸学科的综合服务能力。

促进针灸研究成果转化:制定临床诊疗方案、指南和标准等,深入开展针灸现代化理论和方法学研究,为针灸标准研制提供策略及方法;研制并发布针灸临床指南和标准,引领针灸临床实践,提升针灸临床诊疗水平,提高针灸疗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针灸学科建设储备人才。

加强智能针灸设备的研发:以提高针灸智能服务水平为目标,聚焦数智化转型,医工联合,集成应用微电子、传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研发系列安全可穿戴式智能针灸设备和覆盖诊疗全流程的中医智能针灸机器人,扩大针灸应用场景,促进传统医疗向现代医疗的跨越。

加强针灸特色技术推广:借助三级网络构架、互联网+和精准对接等模式,开展针灸技术推广、远程医疗、健康扶贫、区域医联体的多途径普及推广行动。依托协同创新网络,充分运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加强远程会诊和教育培训等服务,建立有效的网络协同服务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辐射,提升针灸服务百姓健康的能力。

加大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建设针灸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健康咨询、宣传教育等公益活动。积极引导中心及网络成员单位参与建设针灸科普基地,加快面向公众健康医疗知识的普及推广。每年近百名医护人员参与,年服务上万名患者。突出主题宣传,结合各个宣传主题在全院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同时深入社区、街道、学校,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编写中医药科普读物,提高人们对针灸优势病种、特色技术以及中医药等健康文化的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拟产生的标志性成果:制定针灸标准/指南6-7项;获得专利2项;出版中医药科普读物2部;参与健康科普活动100人次/年。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