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成就 >> 学术论文
2017-6-7《中国中医药报》石学敏被天...
2017-6-7《健康报》石学敏被授予终身...
2017-6-6《北方网》国医大师石学敏院...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在...
2017-6-6《天津日报》中医一附院举办...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学术成就
学术论文
从针剌人迎穴降压谈针灸学的原始创新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典范。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培植和影响下,形成了中医药学术的基本特质和防治理念及其以临床实践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和与时俱进、开放兼容的创新精神。针灸学是中医学科学体系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腧穴理论则是其核心理论之一,腧穴是经络的基础单位,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施术基本部位,是针灸作用机制研究的源头和始发点。因此,基于针灸治疗疗效确切疾病的经穴理论研究对于揭示和阐明针灸作用机制,创新...
[详细]
醒脑开窍组穴针刺对急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影响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针刺“醒脑开窍”组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作用途径及影响机制,揭示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中枢神经调节机制。 方法 选取急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18 例均分为观察组(基础治疗+醒脑开窍主穴针刺)、非穴组(基础治疗+非经非穴针刺)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每组6 例。通过比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PET-CT的18F-FDG(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的代谢指标,用以揭示针刺经穴、非经穴及无针刺干预对全脑、脑梗死中心、梗死周围水肿带以及...
[详细]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评价及蛋白质组学研究
本项目首次在国内探讨早期介入“醒脑开窍”针刺对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0)模型大鼠不同脑区组织进行研究,旨在发现脑缺血早期相关蛋白,并寻找有效的针刺治疗靶蛋白,进一步揭示该针法的脑保护作用及抗损伤修复机制,将针刺机制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对针刺治疗中风病有重要价值。蛋白质组学水平的研究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缺血性卒中是通过多途径、...
[详细]
针灸临床适应病证与未来展望
针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目前,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本文详细分析了针灸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基于临床疗效的针灸病种研究进行了介绍,分别把神经系统等各系统的针灸适应症进行了梳理。并对针灸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两条建议:一加强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二建立国家级应用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示范基地。在世界“针灸热”的浪潮中,我们一定要抓紧时机,建立起一支...
[详细]
针刀医学的发展对中医现代化的意义与评价
摘 要:针刀医学已经发展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到目前为止有了比较广泛的普及范围,取得了比较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刀医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们应当认清形势,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详细]
“醒脑开窍”针剌法治疗中风病9005例临床研究
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9005例,经3~5疗程(每疗程10天)观察,痊愈5337例,占59. 27 % ,显效 2085例,占23. 15 %,好转1453例,占16. 14%,无效40例,占0.44 %,死亡9例,占1.0%,总有效率为98.56 %。并对临床实验室有关指标进行了观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5,P <0. 01)。
[详细]
新世纪针灸学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2000多年前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近年来,针灸学科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增加了自身的科学内涵,从而成为祖国医学的代表学科,首先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新世纪已经到来,针灸医学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世纪的医疗保健中充分发挥针灸医学的作用,则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机遇以及全国针灸学科的发展状况,并从建立基地、内涵建设、科学研究、专科建设、国际针灸人...
[详细]
“醒脑开窍”针法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采用阻断大鼠一侧MCA造成局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24小时后,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针刺的影响。结果表明:脑缺血后,心肌线粒体、肌原纤维、细胞核等发生明显损伤(p<0.01),并且毛细血管形态改变,“醒脑开窍”针法对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具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并优于传统针法组(P<0.05,P<0.01)。
[详细]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