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石学敏院士创新性提出治疗中风的“醒脑开窍”新理论。指出中风病关键病机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突破了“治痿独取阳明”的传统取穴方法,而以阴经取穴为主,开拓性地提出针刺量学概念,规范针刺进针方向、深度、作用力方向、大小、刺激效应持续时间等针刺操作参数,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空白,此后,对针刺治疗中风病各期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证实针刺可多靶点、多层次、多角度对脑功能进行调节。
八十至九十年代,研制出国家三类中药新药丹芪偏瘫胶囊,并有序地与康复治疗相结合,应用中医推拿、中药熏蒸、护理、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多种技术手段,梳理出中风病不同分期(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和不同类型(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的诊疗路径,创立了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特色的“针灸中风单元”,开辟了中风病治疗的新模式,此模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推广新技术之首。获得了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所建立的方法和技术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广泛应用,被收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以及美国考试委员会指定教材。
1993年本团队从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快速老化小白鼠(SAM)系列,为国内首次引进并培育成功国际公认的、比较理想的系列老化模型动物品系,填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种系的一项空白。并率先在国际上应用该模型动物开展了针灸延缓脑老化的实验研究,在临床开展了针刺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课题,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团队针对重点研究病种,及时掌握国内外研究前沿动态,拓展研究领域,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针对中风病危险因素——高血压进行针刺干预研究,提出了“气海失司”为其主要病机,并确定了规范化治疗方案;加强对中风病难治性后遗症,如中风后吞咽困难、痉挛性瘫痪,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手段,研究加强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同时,围绕重点研究方向,进行相关机制研究。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级课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通过以上研究,凝聚、稳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逐步形成了天津中医药大学针刺治疗脑病创新团队。该团队成员学缘结构合理,针灸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免疫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团队成员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卫生部突贡专家1人,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传播之星1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天津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1人,第三层次人才2人。培养出3篇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
本团队成员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针刺量效关系、运动与认知分析、医用化学传感器三级实验室、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成员,其中团队带头人为国家中管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具有良好的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条件需求。
发展目标
1.围绕中风、认知障碍等重大疑难疾病进行研究,评价针灸疗效,制定针灸诊疗规范,为循证医疗提供高质量证据,进一步提高针灸对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同时深入开展机制研究,确立针灸治疗脑病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明确经穴干预脑梗死的最佳针刺参数,比较穴位特异性,揭示基于中风病的针刺量效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推动针灸学的传承与创新,加快国际化进程。
3.通过建设,使本团队成为国内同行业学术水平领先、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性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