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烧灼样的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是临床上最典型的神经痛。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法,独具匠心地提出调神导气以止痛,治疗当先调神,令气易行,以意通经,使气机条达,血脉调和,通则不痛,兹将其治疗三叉神经痛之经验介绍如下。关键词 石学敏;三叉神经痛;针灸疗法;名医经验引 言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学“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认为本病主要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雍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使气血瘀滞[1]。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从而产生“面痛”。其中,三叉神经眼支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症;上、下颌支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症。临床资料患者男,48 岁,2012年 5月 24 日诊。3 年前冬季突发右侧面颊疼痛,服用卡马西平0.1g,维生素 B620 mg,口服,3 次/日,治疗3个月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此后稍有劳累或感受风寒或饮食不当则疼痛发作。近期因工作不顺、压力较大、情绪紧张、时常饮酒,诱发右侧面颊阵发性疼痛,每日发作3-5次,每次持续数秒,剧痛难忍。常因洗脸、漱口、刷牙等诱发疼痛,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给予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患者此次就诊时精神萎靡不振,表情痛苦,查其疼痛部位,为右侧三叉神经之Ⅱ、Ⅲ支的混合性疼痛,右侧颧骨下有扳机点,稍有轻触即疼痛剧烈。舌暗红苔黄,脉沉弦。中医诊断:面痛 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治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取内关、人中、三阴交;四白、颧髎、迎香、下关、颊车、地仓、风池、合谷、内庭,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予中药汤剂1付1/日,方如下:全虫6g 蜈蚣2条 白芷15g 僵蚕15g 白附子9g 羌活10g 防风10g 天麻10g 钩藤20g 川芎10g 何首乌20g 当归15g 生石决15g 毛冬青10g 细辛2g 白蒺藜10g 白芍12g 龙胆草12g 柴胡10g 生地15g。疗效转归:1个疗程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偶有轻微、短暂性的疼痛,休息2天,继续第2个疗程的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临证体会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之证,针刺治疗有一定的止痛效果。石老创立的醒脑开窍法,独具匠心地提出调神导气以止痛,《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疼痛虽因气血运行涩滞,脉络闭阻不通而致,但其气血的运行赖乎心神的调节。心主血脉,神能导气,气畅脉通,百病不生;反之心失主血之功能,神不能导气畅行,则会发生病痛。因此治疗当先调神,令气易行,以意通经,使气机条达,血脉调和,通则不痛。选取水沟、内关,重在调神,以神导气,使气行痛止[2]。常规针刺面部穴位为局部选穴,可疏通面部经络,外关、合谷、内庭为远端循经选穴,以通经活络为主。临床观察证明,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在一般取穴针刺基础上,加用具有醒脑开窍作用的人中、内关、三阴交,能明显提高止痛效果[3]。针刺配合电针疗法能够增强针感,延长时效,可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使这类神经中的痛觉纤维传导发生阻滞,又可使脊髓背角细胞对损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从而更好的起到止痛、缓解肌肉血管痉挛的作用[4]。针刺与电针结合,能更好的疏通经络,起到镇痛、止痉的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认为“瘀则生痛,痛则不通”。《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云:“瘀血不行则新血断而无生;……盖瘀血去则新血生,新血生则瘀血自去。”刺络拔罐可以祛腐生新,活血化瘀,故局部取阿是穴、扳机点刺络放血配合拔罐,即所谓“宛陈则除之”,使面部经络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此外,针刺治疗时应注意局部穴宜轻刺而久留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宜用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治疗期间应注意起居饮食有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参考文献[1]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05-206.[2]张智龙.石学敏院士御神思想管窥[ J] .中国针灸,2005,25(12) :868-869.[3]李天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J ]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04,372-373.[4]何广新,曲延华.疼痛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