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石学敏院士助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学...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主编《石学敏针灸学(英文...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临床验案
面肌痉挛案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24-11-17 20:28
郭爽

摘要  患者主因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1月余入院,西医诊断为面肌痉挛,中医诊断为面风、筋惕肉瞤。本例患者急性发病,辗转于数家医院不能确诊,石学敏院士确诊为面肌痉挛,并采用针刺、中西药物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石学敏;面肌痉挛;针灸

引  言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本病以神经炎症、神经血管压 迫等神经损伤为主要原因。患者经常在熟睡中抽搐而醒,白天抽搐不停,时轻时重,故属于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急”、“筋惕肉时、“面风”等范畴,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症状多首发为面部阳明、少阳经所行的目外眦、目眶下、上唇等处,其 发病多与“风”有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风胜则动”,《罗氏会 约医镜》曰“高颠之上,惟风可到”。

临床资料

孙某,男,46岁,登记号:1529444,初诊日期:2011年10月2日。

主诉: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一月余。

病史: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岀现左侧颤骨处肌肉抽动,后扩展至眼睑 及口角,无疼痛,未系统治疗。后跳动幅度逐渐加大,由最初的左下眼脸轻微 跳动扩展到左侧鼻翼旁、额骨附近、嘴角等部位的面肌一起牵连跳动,每次少 则数秒,多则数分钟,从两三下到几十下不等,每天发作几次到几十次,导致表 情异常,说话不自然。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遂来我院就诊。

査体及实验室检査:肌电图示:左额肌及左口轮匝肌肌纤维及肌束震颤 波。运动单位电位:混合相。舌黯,苔薄白,脉浮。

西医诊断:面肌痉挛。

中医诊断:面风、筋惕肉明,证型:风阳内动证。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息风止痉。

针灸取穴:主穴:神门、四白、地仓、攒竹、太冲、承泣、翳风、太阳穴沿皮透 刺颊车、颤醪、下关或大迎;配穴:血海、太溪、三阴交、内庭、合谷等。

治疗过程:太阳穴透刺均沿额骨弓内侧进针,针感局部酸胀或沿针尖方 向传导,其深度一般在2~2.5寸。血海、三阴交、太溪,直刺1寸,血海胀感明显, 太溪酸胀感,均施捻转提插补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周针刺2次。

治疗结果:第1次治疗后,患者感觉面部舒适,但针3次后,发现病情反复, 恢复并不理想。与病患交流过程中发现其善太息,故考虑加强治神与调气。 加神门穴,且太阳穴透刺下关、颊车、地仓,以加大刺激量。以此法治疗1次后, 患者便觉面部舒适倍增。依中医效不更方,继续治疗。再针6次,患者恢复正常。 随治半年,未见复发。

临证体会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或半侧颜面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颜面部肌肉的不自主运动,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其病因不明,故亦称原发性面肌痉挛,可能是面神经通路上某些部分受到病理性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的结果。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因阴血不足,无以充养络脉,致外邪乘虚而入,若耗阴伤血过甚,生风动血导致虚风内动而抽搐。或外邪阻滞经脉,或邪郁化热、壅遏经脉,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筋脉拘急而抽搐°

面肌痉挛从整体上看属于肝肾阴虚,肝为木脏,藏血而主筋;肾为水脏, 藏精而主髓。肝虚则经筋失养,络脉空虚,肝风内动而循经上头;肾亏则水不涵木,木旺生火,伤阴耗血,筋惕肉明。而《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 先本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 临床中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确多为精神易紧张、易焦虑之人。所以,在临床 诊治疾病时,不仅要辨明经络所属,注重行气活血,还要重视治神。

肝为风木之脏,主升主动,肝又藏血,在体为筋。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肝虚血少,筋脉失养或血虚生风,肝风内动则可导致面肌痉挛、萎缩。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土穴,阴经以输代原,故又为原穴,其作用可改善和调节肝脏功能。故取太冲养血柔肝、息风止痉,外可祛除经络之风邪,内可柔肝而平息肝风。少阳主升,少阳胆火郁结,火热循经上扰头面,邪阻经络,可致面肌痉挛,故取翳风、瞳子體等。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翳,蔽 也,言以耳蔽风也,故刺翳风可以治疗胆火上扰所致的面肌痉攀。又因面肌痉挛多发生于胃经循行所过,故治疗时首选足阳明经穴:四白、颊车、地仓、 攒竹、太阳、顧髒等,这些穴位均位于面部,有局部治疗作用可疏调面部经筋、脉络之气;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四总穴歌》有“面口合谷收”。取血海、太溪、三阴交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内庭又为治疗此病的经验穴。太阳为 经外奇穴,浅层有上颌神经,深层有下颌神经分布。从该处透刺针向上关穴(胆经穴)、大迎穴(胃经穴)与地仓穴(胃经穴),不仅可以调节胆胃之气机, 还可以刺激局部神经,调节面部气血。

本病病因不明,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多采用伽马刀,但效果均欠理想。

中医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在络”,经络是人体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经为直行的主干,循行于人体的深部,而络则是指浅行于体表的网络。病邪初起,风寒易侵袭人体大经,故应深刺以祛邪。强调深刺,既能改善局部症状治标,又能加强经络刺激治本,疏通经络。但面部皮肤肌肉多浅薄,且血管 分布丰富,多不宜重手法强刺激。多种取穴及刺激手法各尽所长,协同对机 体产生综合效应,加速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局部、整体兼顾,经脉、络脉并举,故疗效甚捷。当然,需要指出的是,面肌痉挛是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疾病,给患者一定的心理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