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头胀头晕2天,伴视物不清,颈项强硬,即时血压为165/98mmHg,高血压病病史十余年。患者年过半百,肝肾亏虚兼痰湿,又正值春分时节,厥阴风木妄动,遂出现头痛头晕,头重脚轻等证,中医诊断为眩晕—肝阳上亢证,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此为高血压急性发作,治疗以平肝潜阳,清上实下为治则,取穴:百会、太冲、合谷、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分别施以相应针刺手法,留针30分钟。针刺10分钟后血压即降至155/92mmHg,起针后自述头晕头胀明显减轻,因患者惧针,数日后针刺1次未再针刺,患者血压逐渐稳定到原来水平,嘱继服用原计量西药维持血压。本案例为高血压急性发作,具有发病急、病势危的特点,而针刺具有明显的即刻降压效应,对于临床上稳定血压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
关键词 石学敏;针刺;高血压;急性发作
临床资料
一、病例介绍
王某,女,59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5日。发病节气:春分。主诉:头胀头晕2天。
现病史: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胀头晕,伴视物不清,颈项强硬,无恶心呕吐,即时血压为165/98mmHg,自行加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日2片,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
刻下症:头胀头晕,头重脚轻,两颧潮红,下肢未见水肿,纳眠可,二便调。淡红舌,舌尖红,苔薄白稍腻,脉弦微滑。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日1片,血压维持在130/90mmHg左右。
二、辅助检查
查体:血压:170/100mmHg。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西医诊断依据:1. 高血压病病史十余年;2. 查体:血压:170/100mmHg。
中医诊断:眩晕 证型:肝阳上亢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主诉头胀头晕2天,伴视物不清,颈项强硬,无恶心呕吐,即时血压为165/98mmHg,且既往高血压病病史十余年,诊断为眩晕。患者老年女性,体型偏胖,肝肾亏虚兼痰湿,又正值春分时节,厥阴风木妄动,遂出现头痛头晕,头重脚轻,两颧潮红等证,结合舌淡红,舌尖红,苔薄白稍腻,脉弦微滑等表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
四、干预措施
治则:平肝潜阳,清上实下
选穴:主穴:百会 太冲 合谷(左) 曲池(双);配穴:三阴交 足三里
操作:以0.25mmx40mm规格的毫针,百会穴斜刺进针,左合谷、两侧曲池和右太冲均直刺,进针后待穴位局部有酸胀感时行捻转泻法1分钟;两侧三阴交直刺,足三里向上巨虚方向斜刺,施平补平泻法;因其人惧针,未刺右人迎穴;留针30分钟。
五、疗效转归
针刺前测量血压:170/102mmHg,针刺10分钟后测量血压:155/92mmHg,留针过程中患者渐渐入睡20分钟,起针后自述头晕头胀明显减轻。由于患者畏惧针,针刺1次后未再针刺治疗。数日后来门诊随访,针刺后头晕头胀消失,两颧潮红逐渐好转,后续数日血压稳定到原来水平,嘱仍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日1片,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临证体会
高血压病是一种主要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群,晚期可导致心、脑、肾器官病变。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降压药物来治疗高血压,但因其常需终身服药且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较大,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生活及心理上的负担。
针灸属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临床及科研试验证实,针刺降压是一种平稳、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手段。石学敏院士发挥中医学特色,基于《黄帝内经》,经不断深入研究“气海”理论,并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经验提出,“气海失司”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机。他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形成了“司气海,调血压” 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人迎为主穴的成熟针刺治疗方案,选穴包括人迎、曲池、合谷、太冲、足三里,操作时结合“针刺治神”和“针刺手法量学”这两大学术思想来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高血压提供了一种可靠且安全的针刺治疗手段。[1]
本病例属中医“眩晕”范畴,证属肝阳上亢。患者59岁,老年女性,体型偏胖,高血压病史十余年,肝肾亏虚兼痰湿,又正值春分时节,厥阴风木妄动,遂出现头痛头晕,头重脚轻等证。因患者惧针,未针刺人迎穴,选用主穴为百会,清头目、止眩晕;曲池、合谷、太冲,平肝潜阳、调畅全身气血运行、降血压;足三里除湿化浊,斜刺引气下行;三阴交补益肝肾,培元固本;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清上实下之效。针刺对于改善各期高血压头晕症状以及对一二期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卓有成效,可分为即刻效应和长期效应。此例中针刺即刻可清利头目降压并平缓地稳定了血压,而后原剂量口服药物维持血压,未见明显波动,体现了针刺即刻降压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岳广晴,申鹏飞,姜泽飞,等. 基于“气海”理论探讨国医大师石学敏针刺人迎穴降压的临证特点[J]. 针灸临床杂志,2022,38(3):7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