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醒脑开窍;针刺;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 cerebellar atrophy,OPCA)由Dejerine 和Thomas于1900年提出命名,是一种以桥脑和小脑明显萎缩为病理特点,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笔者跟随石学敏院士治疗OPCA,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患者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临床资料
强某,女,52岁,2013年8月23日就诊。主诉:双上肢静止性震颤1年。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肩部疼痛、随后出现右上肢震颤,就诊于香港某诊所,查颅脑MRI示脑萎缩,诊断为帕金森病,予药物对症治疗(具体追述不详),经治症状无明显改善。患者1年前,出现双上肢震颤,行动迟缓,语言含混、饮水咳呛、情绪波动等症状,服用药物(具体追述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现为进一步系统治疗,收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病房。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弱,面无表情,时而焦虑不安,语言不清畅;双上肢静止性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双侧肢体肌张力高、下肢为著、呈齿轮样肌强直,双上肢肌力正常,双手指搓丸样动作、精细动作不能,双下肢可抬离床面但对抗阻力较正常差,不能行走,起坐翻身困难;头晕,饮水偶有呛咳,寐安,小便自控力差,大便正常,舌红、少苔,脉弦细。神经系统查体:双侧腱反射(+++),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缓慢不协调,Romberg无法检查,双Babinskin征(-),右Hoffmann征(+),颅脑MR:脑干、小脑萎缩,可见十字征,桥前池增宽,脑室扩大。
中医诊断:颤证,肝肾阴虚型
西医诊断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多系统萎缩,OPCA。
干预措施:在原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加强针刺治疗。针灸取穴,上午针刺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双侧)、太溪(双侧)、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关元(双侧)、百会。先刺内关,直刺0.5~1寸,提插捻转泻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重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1.5寸,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太溪、血海、足三里,直刺0.5~1寸,提插捻转补法1min。合谷、太冲,直刺0.5寸,提插捻转泻法1min。关元,针刺前嘱患者尽量排空小便,直刺1~1.5寸,捻转补法以针感向会阴部放射为度。百会,捻转补法1min。下午针刺风池(双侧)、后颅凹排刺;风池:嘱患者坐位,沿鼻尖方向进针1寸,得气后行小幅高频捻转补法1 min。后颅凹排刺(头针平衡区):嘱患者坐位,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cm,向下引垂线4 cm取穴,斜刺 0.5寸,得气后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 min。针后加电针,疏密波以患者耐受为度,持续20min。每天上下午各针刺1次,每次留针20min,针刺6天休息1天,4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转归:经治4周,患者情绪平稳,双上肢震颤幅度减小、动作较前自如但仍迟缓,小便自控,面部表情丰富,自行起坐,头晕间作。经治8周,患者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幅度及频率均减少,肌张力较前减低,搀扶下可行走,呈慌张步态、头部前倾、躯干俯屈、前臂内收状。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及文献[2],采用改良Webster评分量表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量表评定均由同一医者完成),治疗前患者Webster症状评分29分属重度障碍(21~30分为重度障碍);治疗1疗程评分为18分属中度障碍(11~20分为中度障碍);治疗2疗程评分为10分属轻度障碍(1~10分为轻度障碍)。
临证体会
OPCA属于中医学颤证、瘛疭范畴,与肝肾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系肝肾阴虚,肝木不得濡养,血虚生风,风盛则动,发为颤证。《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 《本草纲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元神失职,调控失司,神不导气,则颤摇不定。石学敏院士深入探究古籍文献,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肝肾阴虚、神不导气”是形成颤证的总病机,并拟定治疗原则以醒脑调神、滋补肝肾、通调气血为主选穴组方。内关(PC6),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是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而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君受邪。故首针内关,开启外窍,带动胸腹内窍开放,使郁闭蕴结胸腹、阻闭心君的气血得以疏通,继而归复周身百骸,达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效。人中(DU26),古人称天地人为三才,地气通于口,天气通于鼻,此穴在口鼻之间,即天之下,地之上,人在其中而得名人中[3]。人中为督脉和足阳明之合穴,主一身之阳。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开窍启闭,健脑醒神。三阴交(SP6),系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阴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具有补肾滋阴生髓之功。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髓海充则为神所用。太溪(KI3),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针灸大成》记载为十二原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经穴解》云:“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溪者,水之见也;太者,言其渊不测也”。乙癸同源,补太溪,以滋养先天之阴,虚风自灭。血海(SP10),基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补益血海以调血气,理血室,引血气归源。足三里(ST36)为胃经合土穴、下合穴、四总穴,调气和血,滋后天之本以荣先天之养。二穴相合,气血和调,而内风自熄。合谷(LI4)、太冲(LR3)为四关穴,通调气血之对穴。《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两穴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原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开四关”具有平肝熄风、舒经活络、行气活血之功。关元(RN4)为任脉穴、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三焦之气所生之处,系精血之室、元气所在,功专培肾固本,补益元气。百会(DU20)为督脉穴,“诸阳之会”,是三阳经、肝经、督脉多经交会之穴。督脉入属于脑。两穴共奏益气养血,上承脑髓,熄风止痉之效。风池(GB20)为足少阳胆经穴,系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之交会穴。“风从上受”,乃风邪汇聚入脑的要冲,故为治风疾的要穴,以通经活络,熄风开窍。后颅凹排刺(头针平衡区)为桥脑和小脑在体表的投影区,通过针刺及电刺激,促进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以增加桥脑、小脑蚓及小脑半球供血,加强脑组织间的信息传递 [4] ,以达“气至病所”。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9.
[2] 王顺,周振坤,胡丙成,等.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3):129-131.
[3]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40-1841.
[4] 李建媛.平衡区针刺治疗小脑梗塞性共济失调2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