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石学敏院士助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学...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主编《石学敏针灸学(英文...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临床验案
针刺治疗卒中后排尿障碍验案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24-11-17 20:17
陈光

摘要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2天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不遂伴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糖尿病病史。患者因年老肾气虚衰,命门火衰,不能鼓舞膀胱之气化,或中风后中气不足,膀胱传送无力,导致小便排出障碍;西医诊断为卒中后排尿障碍。中医治疗以益肾固摄为治则进行针刺干预,取穴: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百会、三阴交,分别施以相应针刺手法,留针20分钟,期间行手法1次,以加强针刺刺激量。经治疗18天诸症改善出院。本案例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愈后较好的特点,对于临床上卒中后排尿困难的诊治极具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 石学敏;针刺;卒中;排尿障碍;尿失禁; 

  

卒中后排尿障碍为卒中后较普遍的并发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尿失禁在急性期发生率为24 ~42%,其随着病程的延长减少,1年后降为 20%[1]。卒中后排尿障碍如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肢体康复的进行。其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年老体虚等,病机不外膀胱气化功能失司,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一般本病多因患者年老体衰,肾气不足,气化失司导致。

临床资料

一、病例介绍

患者龙某,男,77岁。因“右侧肢体不遂伴语言不利、小便失禁2天”于2010年6月27日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2010年6月26日上午9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持续右侧肢体无力,当时神清,无头疼头晕、胸闷憋气等症状,下午5:40许就诊于天津某医院,查颅脑CT示未见出血,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治疗,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经治病情渐进性加重,下午前突然小便不通,少腹膨胀,伴咳嗽气急。经按摩、针刺无效,某院准备行导尿时许就诊于我院急诊。

刻下症:神清,精神可,右口喎,语言不利,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感觉减弱,纳好,寐安,小便失禁,大便调。 

查体:右侧鼻唇沟变浅,右口角歪斜,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不稳,双侧巴氏征(+)。听诊心脏正常,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鸣音,触诊肝脾未触及,腹软无抵抗,膀胱区轻度压痛。舌淡红,苔少,脉弦细。

既往史:否认慢性病病史,此次发病发现血糖升高,未系统治疗。

二、辅助检查

颅脑MRI:脑干、两基底节、丘脑区多发软化灶;脑白质脱髓鞘斑并脑萎缩;

糖化血红蛋白6.2%;

纤维蛋白原5.42g/L;

D-二聚体定量610.05ng/ml(FEU)

肾功能:尿素8.04mmol/L,肌酐100.2umol/L。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西医诊断:1.脑梗死;2.排尿障碍 尿失禁

西医诊断依据:

  1. 患者以“右侧肢体不遂伴语言不利、小便失禁2天”为主诉;
  2. 查体:腹软无抵抗,膀胱区轻度压痛;

中医诊断:1. 中风病:阴虚风动证

2.遗尿  证型:肾虚不固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老肾气虚衰,命门火衰,不能鼓舞膀胱之气化,或中风后中气不足,膀胱传送无力,导致小便排出障碍。

四、干预措施

治则:醒脑开窍 滋补肝肾 益肾固摄 

选穴:内关、水沟、三阴交、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百会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针灸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进针0.5~1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血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肾俞、膀胱俞,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关元、中极,直刺1~1.5寸,施呼吸补法1分钟,令酸胀感放射至前阴,可针后加灸;百会,斜刺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上穴针后,留针20分钟,期间行手法1次,要求出现相应针感,以加强针刺刺激量。

五、疗效转归

经治疗第8天后患者腹部疼痛明显减轻,24小时入量3510ml,出量3150ml。第11天,患者精神可,呼吸平稳,语言不利,右侧肢体不遂,纳可,寐安,二便调。第18天出院,患者精神可,呼吸平稳,语言不利,右侧肢体不遂,纳可,寐安,二便调。

临证体会

卒中后排尿障碍为卒中后较普遍的并发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尿失禁在急性期发生率为24 ~42%,其随着病程的延长减少,1年后降为 20%[1]。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临床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尿急、尿频等,卒中后排尿障碍如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肢体康复的进行。其病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年老体虚等,病机不外膀胱气化功能失司,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肝、肾密切相关。一般本病多因患者年老体衰,肾气不足,气化失司导致。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如《素问 宣明五气论》:“膀胱不约为遗尿”,“肝所生病者遗尿”。以后,《诸病源候论》对此又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水故也。膀胱为足太阳,肾为足太阴,二经为表里。肾主水,肾气不通于阴,小便者水液会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脏既虚冷阳气衰弱,不能约于水,故令遗尿也”。明张仲景明确指出:“日睡中遗阴者,此下元虚寒,所以不固”。

石学敏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于脾、肾、膀胱的功能失调有关,在八纲辨证多属虚寒性病变。故在治疗中提出温补脾肾、益气固摄的原则。在针刺手法上掌握以“温补”为主,根据“任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的理论,主要选用任脉和三阴经的穴位,以补元气、培肾气、益脾气,使三焦气化通调膀胱功能恢复,以达到控制尿液,约束有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定华,陈晓梅,李漪,等.脑血管病临床康复[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5

(卞金玲 李澎 陈光)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