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石学敏院士助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学...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主编《石学敏针灸学(英文...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临床验案
格林-巴利综合征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19-12-11 16:27

米×,男,63岁,住院号:G030006,初诊日期:2015年8月26日。

主诉:四肢无力伴麻木1个月。

病史:患者于2015年7月28日因受凉后出现周身酸疼,未予重视,后出现双肩关节疼痛难忍,复视伴饮食水咳呛,当时神清,无头痛头晕及无胸闷憋气、二便失禁等症,经休息未缓解,8月1日就诊于张家口当地医院(具体治疗不详),4天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四肢不遂,饮食水咳呛较前加重,声音嘶哑,咳嗽咳痰无力,转至张家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查脑脊液提示蛋白分离,确诊为格林巴列综合征,治以抗炎、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脱水、调节电解质平衡、提高免疫力等,药物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甘露醇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维生素B1、B12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丙球蛋白等,经治疗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仍遗留四肢无力伴麻木,声音嘶哑等,为进一步康复治疗,就诊我院收入我针灸特需病房。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可,语言流利,声音嘶哑,呼吸平稳,无明显咳嗽咳痰,双眼内收,视物可,头面部麻木,四肢无力伴麻木,左侧麻木较右侧略明显,四肢末端麻木显著,左侧肢体对抗阻力较正常差,右侧肢体可抬离床面45°,肢体运动不协调,左侧鼻唇沟略浅,时流涎,纳食可,进食速度较慢,夜寐欠安,小便可,大便干燥,借开塞露2-3日一行。舌淡红,苔白滑,脉细弱。

高血压病史1年余,血压最高可达190/100mmHg,既往规律服用盐酸贝那普利片 1/4片 Qd,入院前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依据血压情况服用1/2片或1/4片,血压控制在120/80mmHg。痛风病史1年余,近期未发作。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左侧上肢肌力4级,下肢肌力4级,右侧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3级,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脊液(2015-8-8,解放军二五一医院):脑脊液蛋白定性阳性。

西医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医诊断:痿病证候诊断:湿热浸淫证

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清热利湿,疏通经络,补益脑髓。

针灸取穴:内关、三阴交、人中,风池、完骨、天柱、极泉、尺泽、委中、人迎、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双下肢阳明经排刺

治疗过程:住院期间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为主,操作:以醒脑开窍针法为主,常规消毒,内关(双侧),直刺1~1.5寸,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醒脑开窍;人中: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醒脑开窍;三阴交(左侧):提插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左侧):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疏通经络(不留针);风池、完骨、天柱(双侧):捻转补法1分钟;补益脑髓;双侧人迎: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双侧曲池、足三里:捻转补法;双侧合谷、太冲:捻转泻法;阳明经排刺;留针20分钟。

中药:以清热利湿、通经活络为治则,处方如下:

酒萸肉 10 g熟地黄 20 g石斛 12 g 麦冬 15 g

酒五味子10 g 制远志 15 g茯苓 20 g 酒苁蓉 10 g

肉桂8 g制巴戟天10 g粉葛 20 g砂仁10 g(后下)

炙黄芪 20 g火麻仁 15 g焦山楂 10 g石菖蒲 15 g(后下)

                                       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50ml

其它辅助治疗方案:穴位拔罐、温灸、骨伤推拿中药敷贴治疗、直流电药物透入、神灯照射、微波治疗、湿敷治疗。

治疗结果:患者神清,精神可,语言流利,声音无明显嘶哑,呼吸平稳,双眼眼位正常,视物可,头面部麻木明显减轻,四肢无力伴麻木明显好转,左侧麻木较前减轻,右手背稍麻木,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鼻唇沟稍浅,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

按语: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导致脾运不输,筋脉肌肉失养,故发痿病,属湿热浸淫。湿热之邪浸淫,致经脉瘀阻,早期则出现经脉不同则痛,后期因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不荣,则出现肢体的麻木乏力,舌、脉亦为湿热浸淫,经脉瘀阻之象。《内经》有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予醒脑开窍针法调神醒脑,调一身之神。患者以四肢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经络不通为标,湿热之邪久居二经脉瘀血痹阻为本,予针灸、中药及理疗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标本兼治,则症状得以缓解。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