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石学敏院士助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学...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主编《石学敏针灸学(英文...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五、诠释古典医籍,紧密结合实践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23-12-01 15:56

  古代医籍以医古文记述,历代均有不同注释,争议颇多。但是,大多是以文理对其进行释义。石学敏教授认为:做为现代临床学者运用古代医籍,应该充分结合临床,用临床实践来理解和诠释其内涵。

  《灵枢·经脉》篇中“是动病”、“所生病的”的临床症候分析和证治,就是石学敏教授对于古医籍临床应用的范例。

  石学敏教授对古典医籍情有独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努力探索古典医籍文献中的临床价值,进而发现古代医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完整的医学基础理论,对疾病的认识亦深刻、细腻。对诸多疑难疾病的认识要早于现代医学千年以上,真可谓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精粹。

  《灵枢·经脉》篇在详细论述十二经循行的基础上,以“是动”、“所生”为例,有规律地反映了每一经脉由于病理变化而产生的若干病侯,这一独特的病侯体系,与经络循行息息相关,真实地再现了发病症候,这些论述作为针灸学的奠基理论著称于中外医学之林。然而由于其年代久远,文意古奥,自《内经》成书以后两千余栽,虽然历代医家从不同的师承传授及各自的医疗实践出发,对十二经病侯进行多方面的疏注校释,但其玄冥幽微之处仍所甚多。石学敏教授结合现今针灸临床,并以此指导临床寻经取穴,拟定补泻,确有卓效。

  根据多年临床总结提出:是动病多为实证、急性病。所生病多为里证、虚症。并将其理论长期应用和指导于临床,实践证明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准确性,是极有临床价值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本《灵枢》原旨,参诸医家之论,结合大量临床研究。认为:“是动”、“所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连属的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传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论述。因此,全面地理解“是动”、“所生”病,应该包括:病因、病位、发病急缓、病程长短、标本虚实、预后转归等疾病发生、发展、性质、症候的全部内容。具体可以归纳如下表:

  综上所述,十二经脉病候是中医最早的症状学,据初步统计,十二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共记述了200余种病证,且依据这些病候的症状表现、阴阳归属而分别归属于各个经脉之中,这种提纲契领的表述方式,为针灸治疗学创造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先决条件,是中医治疗学的奠基。因此,应当认真挖掘,使之为今天的针灸临床和科研做出更大贡献。

  比如,石学敏教授对心经和肺经“是动病”中的“臂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上肢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即为臂厥之证。设立了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动脉人迎;肺经和心经原穴太渊、神门;心肺经排刺达到活血通络,驱厥复脉的目的,收到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

  呼吸系统:支气管炎:治则补益肺肾、止咳平喘。配方①天突、膻中、列缺。②太溪、气海、太渊、足三里。③大杼至膈俞针刺;肺俞、风门、膈俞加灸。

  咳嗽:治则宣肺止咳。配方鱼际、列缺、孔最、肺俞、大椎(刺络)。

  喘:治则降气平喘。配方大杼至膈俞七穴针刺;风门、肺俞、膈俞刺络。

  精神系统: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治则醒神清心开窍。配方内关、人中、大陵、十宣。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治则养心安神、疏肝理气。配方内关、行间、神门、大陵、四神聪。

  神经系统: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踝厥(坐骨神经痛):治则疏通经络、缓急止痛。配方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人中。

  消化系统:肠癖(五更泄):治则健脾益肾、温阳止泄。配方足三里、阴陵泉、太溪、命门、脾俞、肾俞。

  泌尿系统:遗溺、闭癃:治则通调水道、培补下源(双向调节)。配方关元、中极、三阴交、秩边透水道。

  耳鼻喉科:喉痹:治则充脑髓、利机关、通喉痹。配方风池、翳风、上廉泉。

  耳聋、浑浑焞焞:治则清热利湿、聪耳开窍。配方天柱、耳门、中渚、印堂、人中。

  鼽衄:治则清热、凉血、止血。配方风池、迎香、鱼际。

  眼科:

  瞀:治则醒神开窍、疏导气机。配方人中、内关、气舍、足三里。

  目黄:治则增液明目。配方风池、太阳、睛明、内关、三阴交。

  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治则填精益髓、明目止目巟。配方风池、完骨、天柱、睛明。

  总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学者对古典医籍中的疑惑、争议,应该紧密集合临床实践。以临床数据和是实践经验加以诠释。祖国医学理论,自古就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理解、诠释仍然不能离开临床。石学敏院士就是通过大量的临床积累,逐一对古典医籍进行整理、发掘,从中总结了大量指导临床的真谛,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