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石学敏院士助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学...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主编《石学敏针灸学(英文...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国际交流
石学敏院士国际交流活动集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13-04-17 17:54

  石学敏院士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学术及医院管理业绩显赫,当选院士

  1.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中风病治疗新途径

  石学敏,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1965年毕业于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生班。70年代初,担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了针灸科病房,设立了电生理室,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针灸领域,1983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他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塞、脑出血)的针灸治疗,根据中风病发生的病机特点,在继承古代各家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提出了“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病机新理论,建立了“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治疗大法,在选穴上以阴经穴和督脉穴为主,与传统的选取阳明经穴有明显不同,命名为“醒脑开窍针刺法。”经过三十余年临床实践证明,“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病疗效卓著,治疗各类中风病治愈率为54.07%,显效率为31.33%,好转率为13.64%,总有效率达99.04%。到目前为止,临床治疗逾400万人次。

  在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分别证实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及细胞凋亡、自由基损伤、脑细胞钙离子超负荷、脑血管形态及机能损伤、脑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c-fos、HSP70基因表达异常及脑细胞活性基因均具有广泛性的改善和调整作用,并从比较蛋白质组学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

  石院士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攻关、天津市八五攻关及天津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的科研课题24项,共获各级科技进步奖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迄今为止国内针灸临床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最高奖励。“醒脑开窍”针法已被收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刺治疗学》统编教材(六版),并普及推广到国内20余个省和国际40多个国家和地区,99年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医药推广项目,2000年被授予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

  通过临床研究,石学敏院士首次提出了捻转补泻手法四大要素,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学术概念,对针刺手法及量学规范化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历史空白,于1986年获得卫生部科研成果奖。

  2 医院管理创新路,学科建设上台阶。

  在创造医学辉煌成就的同时,石学敏院士同时以其独特的管理学才华赢得医院管理实践的成功。

  他担任院长20年,将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针灸学科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和针灸学科医、教、研基地,医院拥有一流的规模,一流的设备和一流的技术人才队伍。医院床位数由250张增加到1700张,固定资产增加了30倍,连续14年门诊量超过100万人次,连续9年病床使用率达100%以上。目前,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诊疗仪器一千台(架),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中医技术门类齐全的多学科综合性中医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

  石学敏院士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针灸学科先后被确立为天津市首批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针灸学科成为本市第一个培养中医博士基地,石学敏教授成为我市第一位中医博士生导师,2002天津中医学院针灸学科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项目博士后流动站。1986年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被卫生部正式命名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并拨款建立了一所以针灸为龙头的现代化中医医院。2002年经天津市批准成立了以本学科为依托的天津市针灸研究所。2004年成立了以本学科为依托的天津中医学院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

  学科建设上与时俱进,相继成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行为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2002年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医用传感器实验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003年针灸学实验室被批准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研究水平不断深入,从细胞、亚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了分子、基因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八五攻关、七五攻关、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科委、市教委及市卫生局等科研项目共76项,总经费达709万元,国际合作项目6项,共获资助76万人民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经费30万,重点专科建设经费10万元,市教委“十五”投资重点学科建设经费200万,天津市重点学科建设经费100万,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投资400万。

  经过重点学科的建设,针灸学科的临床基地不断扩大,成为医院的龙头科室。目前针灸学科共有病床数600张,包括普通病房6个病区,特需(高级)病房2个病区,住院率达100%以上。针灸门诊设28个诊室,日门诊量达1200人次。针灸科年经济收入由1996年的2000余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4000余万元,2005年创收达6810万,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石院士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把培养人才、汇聚学科队伍作为学科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培养人才上坚持“注重能力、德才并重、重点培养”的方针,不断优化学科梯队结构,建立了针灸学科的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目前针灸学科共有医、教、研人员160人,经整合后形成学科学术团队56人,其中博士17人(包括博士后2人),占30.35%,硕士19人,占33.92%,学士17人,占30.35%,研究生学历占64.28%。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术团队中,有正高级职称15人,其中45岁以下9人,46-55岁3人,56-60岁1人,61岁以上2人;副高级职称24人,均在45岁以下;中级职称13人,其中35岁以下8人,36-45岁5人;初级职称4人。在正高级职称中,45岁以下骨干达60%。此外,本学科先后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引进一批人才,实现了学科交叉,学科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梯队。

  针灸学科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灸医疗、科研和临床教学基地,成为我国针灸医疗基地发展状况和规模的标志,为全国针灸医疗行业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在全国建立29个分中心,使全国针灸医疗网络逐渐形成,带动了针灸医疗的发展。

  因其成就突出,199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被天津市政府授衔“针灸专家”,先后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天津市科技优秀工作者”等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