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石学敏院士助西苑医院济宁医院针灸学...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主编《石学敏针灸学(英文...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传承...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
您当前的位置 :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学术思想
石院士学术思想
石学敏院士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2023-12-04 11:19

  石学敏毕业于上世纪60年代天津中医学院,是天津市历史上首届毕业于高等院校的中医生,不久进入国家卫生部主办的北京针灸研究班深造,先后接受三十余位在学术上各有建树的针灸专家的指导。他深入研究了中风的机理,创新了中风的理论,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在脑老化等多种疑难病证的诊治上有较深的造诣。他深入研究了针刺手法,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新理论,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针刺手法。石氏针刺法独成一派,有“轻捷、华丽、流畅、舒展、疾则如闪电、缓则如流水”之称。石学敏教授的贡献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他以自身的学识、能力和极大的热忱不断而有序地推动着整个针灸学科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他的行医、育人、科学研究等历程都对中医针灸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被海内外患者和中外媒体誉为“华夏第一针”。

  (一)开创脑神理论,发挥调神大法

  祖国医学对脑的论述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早在《内经》中已引起重视。故有:“头为诸阳之会;头为精明之府”的记录,亦有:“脑为奇恒之府”的记载。石学敏教授对“脑”与“神”的认识颇有见地。在“脑神”(元神)为核心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了中医脑科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诸多脑病的疑难杂症,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中医脑科学逐渐形成,并指导临床、应用于临床。在基础研究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证实参数。受到国际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均积极参与合作研究。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神”是临床治疗,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现代中医人对于“神”和“调神”的认识往往狭义、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石学敏认为:祖国医学理论来源于大量临床实践的积累和归纳。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和藏象功能是复杂的人体生理关系和功能的总称。并非解剖所见的脏腑;也非某现代医学系统功能所能解释。“神”是祖国医学藏象功能的重要部分。古语言“得神则昌,失神则亡”,可见“神”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的重要地位。又云“凡治之法,必先本于神”,说明调神法在治疗学中的地位。

  1.对“神”的认识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中医对“神”的定位,一直秉承“心主神志”。但是,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因此,广义之“神”应该是“元神”、“脑神”。

  石学敏认为:中医广义之神包含了现代医学的整体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因此,所有通过调节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缓解、治疗的疾病。都可以运用调神法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祖国传统医学的“心”、“脑”耦联系统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心”描述的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保证全身各脏腑、器官、组织的氧气供应和营养代谢的重要部分。一旦脏器、组织缺氧或代谢障碍,均将导致脏器和组织的衰竭和病变。正如《灵兰秘典论》所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脏器、组织中“脑”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依赖性最强。

  我国古代医家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心主血脉,也就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总称“心”。一旦发生病变,首先出现的是:精神、意识、思维、认知;或运动、感觉、视、听、语言、平衡、体态等方面的临床异常表现。随着(心)血脉治疗的转归,以上的临床表现也相应发生改变。上述的临床表现均为“脑神”所主。因此,将心(血脉)与神(脑神、元神)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心主神明”这一古老的心-脑耦联系统。比现代医学早了近三千年。

  3.以调节“脑神”(元神)为轴心,创建治疗脑病的系列法则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石学敏教授被国家选中参加“高级针灸研修班”,亲身跟随国家顶级中医针灸专家学习,就深刻领悟到中医“神”的深奥理论。逐渐形成以“醒脑调神、健脑宁神、通关利窍、醒神启闭”为轴心的系列治疗中医脑病的新法则。内关、人中醒脑开窍;印堂、上星醒神调神;百会、四神聪宁神安神;风池、完骨、天柱健脑养神;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利窍;四白调神开窍等等,系列作用于“脑神”(元神)的配方,幽然而生,大量应用于临床。

  石学敏教授对“调神”法的临床应用发挥至极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血管性痴呆、脑外伤或脑手术后恢复期、多发性硬化症、锥体外系病变等高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种。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神经和神经根病变等周围神经疾病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大量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围经期综合症、癔病、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精神心理性疾病。同时,在多种原因引起疼痛病症,尤其是剧烈疼痛的镇痛作用方面亦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剧烈痛疼运用内关、人中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镇痛疗效。

  “调神”法的治疗已经在全国各地;世界100多国家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和德国柏林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MS)的治疗;和德国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了抑郁症治疗,均收效显著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大量基础实验研究数据也证实了:石学敏教授的“脑神”论的观点具备科学的根据。新的中医脑病理论逐渐完善,更多的中医脑病治疗法则相继诞生。为祖国医学治疗学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

  (二)阐释“辨证论治”,拟定主病治则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精华,是个体化医疗的典范,临床实践中亦收到突出的治疗效果。但是,近代中医(或称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中“辨证论治”的理解有所偏移,具体体现在求同不足,存异过度。

  祖国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朴素的哲学思想上,对事物认识的“两分法”是哲学思想最基本的要素。中医诊疗技术既应该具备个性化病机;更应该重视共性化病机或称之为总病机、关键病机,以化繁就简。比如:呕吐是中医的一个病证,虽然确有寒、热、虚、实、痰、食等多种原因,可以分为多种证型。但是其根本的病机(总病机、关键病机)是胃失和降,胃肠以降为顺,逆转则吐。所以和胃降逆应该是治疗的总法、主则,应该对任何证型的呕吐都能有效。其他病证也应如此,这才是传统医学诊疗观的基本概念。

  石学敏教授创建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抓主要病机,设主法,拟主方的典范。《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记载:“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就是告诫我们分析人体疾病,应归纳、总结,抓住主要矛盾,求同存异,总体把握的要点。

  祖国医学理论始终贯穿着朴素的哲学思想,“两分法”是其核心理论。阴阳学说是“两分法”的具体范例。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腧穴学、脉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等,均充分体现了“两分法”。中医诊疗学也应该如此。仅强调个性,忽视共性;只重视枝节,不注重整体,非中医本色。

  医圣张仲景,创建的“六经辨证”严谨周密,是后世医家“辨证论治”的典范。《伤寒·辨太阳病证并治篇》记载:“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颈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仲景将太阳病简单地分为“中风”和“伤寒”两个病证;制定了辛温解表的主要法则;设立了“桂枝汤”和“麻黄汤”两个主要的方剂。这充分地体现了“两分法”哲学思想和整体观念的诊疗技术。“辨证论治”是辨病证。找关键病机,拟定主要治则,确立主要治疗方案的过程。应该在辨证分型之前。而且,主法、主方在临床应该具备很好的重复性。再根据患者个体的差异对主方进行加减化裁,是其增效减副(作用)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及核心。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辨证论治”,不仅关系到祖国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而且直接涉及祖国医学能否尽快进入自然科学的领域,被自然科学所认同。在诸多国家、地区将中医治疗列入自然疗法、绿色医疗。现代医学近年来也在应用中药或动植物提取生物药品;减少化学制剂的用量。祖国医学求同存异,探寻普适性辨证理论及治疗法则,提高临床治疗的重复性、规范性,是其进入高端学科的关键。

  量化针刺手法,规范疾病研究

  中医治疗学历史悠久,由于传承模式和历史变迁的影响至今仍存在学派和师传的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剂量化、标准化程序。造成临床重复性受到限制。虽然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而不被自然科学所认同。

  1.针刺手法标准化研究

  石学敏教授从针灸治疗学着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对针灸治疗有效的十余种疾病进行了手法量学研究,初步探求了针刺手法量学的规律,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针刺治疗与中西药治疗不同,没有任何物质输送给机体。针刺是通过对机体特定部位(经络、腧穴、经筋、皮部等)的刺激,调整、调动、改善机体自身平衡、修复和祛病的能力,进而完成机体的康复。所以,一切影像针刺对机体刺激的因素均归属于手法量学的范畴之中。

  针刺手法量学的内容应该包括:

  ⑴有效的处方与腧穴

  ⑵针刺体位与取穴的准确

  ⑶针刺方向与进针深度

  ⑷规范手法选择与施术及留针时间的确定

  ⑸针刺效应在机体内存留时间与衰减过程

  针刺手法量学非今人所创,早在《针灸大成》中就常有:“针三呼,灸五壯”等古老的量学标准的记录。后来又有“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等捻转手法操作规范的记载。说明古代针灸学者对针灸刺激量化标准是非常重视的。只是古代中医是以师传或家族模式传承,语言及示范性传授多于文字和课本式传播。加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造成后世医家在继承和遵循中的困难。

  捻转手法是临床最常用的单式手法之一,针刺治疗病种中捻转手法应用最为广泛。我们通过十余个病种的手法量学研究,发现捻转手法在量学标准方面具有共性特点。此特点在大多数病种应用中都适宜,因此,总结出捻转手法的四大要素:

  ⑴作用力方向的捻转补泻

  石学敏教授通过大量临床对比试验,归纳出:以任督二脉为正中线,患者机体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捻转用力为补法,反之,患者机体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为泻法。当然,此处所述的捻转是指作用力的方向,向确定的方向用力捻转,然后使针体自然退回原位。用力捻转的幅度与自然退回的幅度相等。

  ⑵作用力大小的捻转补泻

  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确定小幅度(捻转幅度小于90°),高频率(捻转数率达到120~160次/分钟)为补法;大幅度(捻转幅度小于180°),低频率(捻转数率达到40~60次/分钟)为泻法。

  ⑶捻转手法持续施术时间

  通过大量多病种研究证明,捻转手法的刺激时间(手法持续施术时间)1~3分钟为最佳参数。

  ⑷治疗作用在机体内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

  通过大量多病种研究和部分实验研究证明:针刺治疗作用一般在机体内存留6~8小时后开始衰减,24~48小时基本恢复到针前水平。

  2.针药并用的规范化研究

  石学敏教授从医六十余年一直努力研究中药的应用。他不仅研制成功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两个商品药。还研制了中风丸、脑血栓丸、醒脑治瘫胶囊、针洗I号、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化瘀通脉汤剂等多种院内制剂。针药并用已经成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丹芪偏瘫胶囊不仅在中国畅销,而且,在新加波上市。新加坡委托五所具有资质的国家医院对丹芪偏瘫胶囊从新审核、药观结论非常理想。被批准为新加坡商品中成药。

  丹芪偏瘫胶囊2001年获国家新药证书(国药准字z20010105),2002年获得国家GMP认证并投产上市。新加坡国立大学药理学博士、法国瓦勒堡尼斯大学教授、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教授,分别在美国《Stroke 卒中》杂志;英国《Neuro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杂志》;瑞士《cerebrovascular diseases脑血管病杂志》发表文章,最高影响因子达到6.499。

  3.临床科研成果的范例

  ⑴针刺手法量学的实验研究:本研究将中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胆石症、冠心病、无脉症、哮喘、便秘、带状疱疹、丹毒等病证进行了规范手法量学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的最佳参数。

  ⑵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本课题运用量学规范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病各期的临床疗效统计,并以部分病例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了临床和实验数据的对比研究,充分说明量学规范的醒脑开窍针刺临床疗效和实验数据均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⑶针刺治疗瘖痱、类噎嗝的实验研究:中风后吞咽困难是中风病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们应用规范的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临床疗效卓越。

  ⑷风池穴不同针刺手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颅底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课题设计了风池穴不同针刺手法,以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护探头持续对颅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为针刺手法量学标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⑸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该研究从临床观察和临床实验两个方面,比较研究了针灸及中西药物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疗效。该研究为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的临床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开辟了针灸治疗大动脉炎(头臂动脉型)临床研究新领域。

  ⑹捻转补泻手法针刺效应的红外热像研究:研究应用红外热象技术观察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手法和传统捻转补泻手法的操作,以及平补平泻手法和单纯针刺不施行手法的操作对人体温度场的影响,研究其是否存在着效应差异。进而探讨补泻手法导致皮肤温度变化的内在原因和物质基础,研究手法差异的作用机理。

  ⑺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本研究系统观察了芒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包括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的近期临床疗效,并与西药组及毫针治疗组进行了对照研究,探讨了部分临床机制。

  诸多的临床和基础实验表明:不同的针灸手法量学刺激对机体或实验动物的生理调节及病理改变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四)重视经筋,提倡刺络疗法

  1.经筋病的认识

  石学敏教授对经筋病颇有见地。将人体软组织病变,包括:肌肉、韧带、肌腱、部分神经等躯干、四肢、颜面等部位病灶归属于经筋为病。经筋病变是针灸治疗最佳适应症之一。《内经·灵枢》专门设有经筋篇。并赋予“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燔针劫刺”的治疗原则。石学敏教授根据该原则,制定了排刺法、透刺法、围刺法、阻力针法等等,适合于经筋病的针灸治疗法则。

  石学敏教授将经筋病中“以痛为腧”的“痛”引申为病痛、疾痛。扩展了经筋病的治疗。比如:贝尔氏面瘫,是风寒之邪直中面部经筋。即选择瘫痪肌群进行透刺、排刺、围刺,加之刺络治疗效果极为显著。再如:周围神经损伤出现的肌肉萎缩,运用萎缩肌群的排刺,加之脉冲电针刺激,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些疾病并不存在明显疼痛。是以其病患所在视为腧穴部位,赋予治疗即可收效。当然疼痛病变亦适合该论点。如肩周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三叉神经痛,因颈腰椎病引起的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等。

  2.刺络法的认识

  刺络疗法源于《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中的“络刺”,“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小针刺》云:“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刺腰痛篇》云:“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横脉出血,血变而止”指出刺络疗法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消痈散结、活血止痛、祛瘀除邪而不伤正气之功效。可以治疗痈疡痹痛等痼疾。

  单纯刺络法为血液自然流出,或稍稍挤压针刺局部。往往瘀血留驻不消,贼邪伏而不退。虽有祛邪、散风、疏经通络之作用,但不能达到尽去其邪之效果。石学敏教授观察到《医学源流》曰,“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会变色,见赤为止,否则病必不除而反为害”。

  石学敏教授根据经典之论,凝练出刺络法控制出血量是治疗的关键。但应用传统络刺法难求其尽,故思加负压之法。为此,设计了于病变部位点刺后置罐拔之。这样医生可透过玻璃罐直接观察出血量,来控制血量的方法。取名为“刺络拔罐法”。可以达到预定标准,即行取罐,血尽邪出,故疗效速矣。在治疗发热、支气管哮喘、面肌痉挛、面瘫、神经性疼痛(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丹毒、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静脉炎、带状疱疹及各种皮肤病等病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各种原因引起的体表疼痛之症,确定痛点或压痛点的准确位置实施刺络拔罐。可达血出痛止,立竿见影。

  刺络拔罐法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具备见效迅速,操作简便,疗效可靠。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五)诠释古医籍紧密结合实践

  《灵枢·经脉》篇中“是动病”、“所生病的”的临床症候分析和证治,是石学敏教授对于古医籍临床应用的范例。

  石学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总结提出:是动病多为实证、急性病。所生病多为里证、虚症。并将其理论长期应用和指导于临床,实践证明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准确性,是极有临床价值的新观点和新理论。

  石学敏教授遵从《灵枢》原旨,参诸医家之论,结合大量临床研究。认为:“是动”、“所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十二经脉及其相连属的脏腑,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传变和转归的综合性论述。因此,全面地理解“是动”、“所生”病,应该包括:病因、病位、发病急缓、病程长短、标本虚实、预后转归等疾病发生、发展、性质、症候的全部内容。

  石学敏教授初步统计,十二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共记述了200余种病证,且依据这些病候的症状表现、阴阳归属而分别归属于各个经脉之中,这种提纲契领的表述方式,为针灸治疗学创造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先决条件,是中医治疗学的奠基。

  石学敏教授就是通过大量的临床积累,逐一对古典医籍进行整理、发掘,从中总结了大量指导临床的真谛,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针灸事业,打造学科航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针灸学科重建初始,石学敏教授就提出“两个十”的学科蓝图;“三个一”的学科目标。当时他提出:“十年之内,我们向全国学习;十年之后,全国向我们学习”。最终要组建一支针灸学科的技术精英队伍;打造一个具备医教研全方位优质功能、条件的基地;引进一批国际最科学、最先进检测研究设备。针灸学科在石学敏教授率领下,历经四十余年的奋斗逐一实现、完成。使天津针灸成为名符其实的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1.逆境崛起,坚持不懈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石学敏教授重新组建针灸学科,当时国家正处于左倾思潮的洪流之中。学科带头人石学敏却顶住逆流,提出学知识;抓技术;培养一支针灸精英队伍。在左倾思潮的压力和攻击之下,石学敏教授带领针灸队伍,坚持近十年,青年医生十二小时工作,每天四个小时的业务学习。不论中医、西医、基础医学、社会科学,只要对针灸学科发展有意的知识技术。针灸队伍都认真学习,严格考核。仅仅数年,一支知识宽泛,技术精湛的精英队伍已具雏形。

  2.顺境腾飞,大展宏图

  针灸学科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是国内最大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国际交流中心,拥有以石学敏院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影响力最大、应用最广的针灸创新成果。开放床位800余张,年出院患者1.6万人次,年门诊量58.8万人次。针灸临床服务能力全国第一,整体综合实力国内领先。针灸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2005年),先后被确立为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1997年),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08年),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018年)。针灸学科在国内外针灸领域一直居于领军地位,引领针灸学科的发展。是名符其实的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

  )推广针灸传播,加强中外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针灸专家石学敏教授从医60余年,一直致力于继承、发展针灸学和中医药学;把我国的传统医学精华推向世界,为全人类医疗保健事业服务,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针灸初涉海外

  1968年,正是我国政治形式动荡不安,经济形式滑到谷底的一年。石学敏教授,做为中国医疗队的针灸专家远赴阿尔及利亚,初步尝试针灸在海外的威望。当时,阿尔及利亚刚刚独立,医疗方面得到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在医疗队中我国医疗队是最不受重视的,被安排在偏远的小城镇工作。一位阿尔及利亚的高官,因打猎坠马造成了双下肢瘫痪。多方治疗无明显改变,二十几天后才通过中国大使请中国医疗队会诊。石学敏教授作为针灸专家出席了会诊,凭借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医学基础,初诊既确定了该患者的疾病为癔病性瘫痪。一次针灸患者就可以行走,博得在场二十几个国家医疗队专家的掌声。第二天的治疗,阿尔及利亚政府官员夹道迎接。很快中国医疗队被调入首都,负责两家最大型综合医院的管理和治疗工作。阿尔及利亚政府官员排队到中国医疗对进行治疗。从此,中国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名声显赫,以致波及到阿尔及利亚周遍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2. 针灸医疗走出国门

  石学敏教授重新组建针灸学科以来,就把针灸走出国门,为全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列入了议事日程。早在七十年代末就与日本、德国等国家开展了海外医疗和讲学工作。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外交尚未完全开放,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往来刚刚开始。而我们开展的针灸海外医疗和讲学确获得了成功。不仅在国际间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内也有很大的震动。一所普通的中医医院,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展海外医疗,并获得赞誉和成功。在石学敏教授担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以来,针灸、推拿的海外合作全面普开。先后与日本、德国、法国、美国、韩国、瑞士、前南斯拉夫、墨西哥、加拿大、罗马尼亚、俄罗斯、新西兰、香港等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医疗合作和技术交流。受到当地医学界和病患者的极高评价,走出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己的海外医疗之路,也为我国中医药、针灸事业面向世界开辟了先河。德国授予石学敏教授传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名誉,与柏林大学合作开展多发性硬化(MMS)的治疗;与赛德克医院合作开展抑郁症的治疗。

  石学敏教授运用广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技艺开展外交。石学敏教授接受外交部、卫生部的指派赴东南亚某国为其政府首脑治疗。该首脑在国务会议上大声称赞中国针灸了不起。因此,石学敏教授被外交部与卫生部表彰为“针灸外交”。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

  3. 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会

  自1989年开始石学敏教授作为大会主席,总共举办了16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暨中医学术交流大会”。参加会议的外国学者涉及30多国家地区,达10000余人次,发表论文千余篇。每次会议学术气氛浓郁,互相交流研究成果,切磋技艺。促进了中医交流和发展,推动了知识更新。

  4. 开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石学敏教授认为古老的中医药、针灸医疗奥秘万千,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古老的传统医疗,是中医药、针灸学科的发展之路。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京都大学、德国墨尼黑大学、法国基因研究所等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的科研,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中医药、针灸的国际间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八)高瞻医学前沿,远瞩医院发展

  石学敏教授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医院改革的院长之一。其任院长后看到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收入微薄等具体问题,首先提出有偿延长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利用休息时间开设“业余门诊”、“家庭病床”等业余服务。

  1.“开堵结合,一开为主”是治理院风院纪的经典

  石学敏教授在保证医务人员工资性收入和业余服务收入的前提下,严肃纪律。对违纪行为予以重罚。因此,石学敏教授任院长以来,我院收受红包;医生索贿;药物回扣;设备回扣;同专业有偿社会兼职等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成为医务界中“净土”之一。

  2.“科技兴院,院兴科技 ”这是医院发展的两部曲

  八十年代石学敏教授带领并鼓励全院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科研,以科研带动临床。先后针灸科治疗中风、截瘫、周围神经病变、胆石症、消化系疾病、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等;儿科中药治疗心肌炎、癫痫、小儿热病、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等;外科治疗糖尿病坏疽、疮疡、乳腺病等;眼科治疗眼底血管病等;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肿瘤科中药、化疗治疗肿瘤中晚期等等相继在天津市享有声誉。这一阶段是科技带动了科室发展;科技促进了科室发展。

  九十年代,医院进一步发展。石学敏教授对已经形成的学科优势给予大量的支持。包括:政策、人员、设备、资金等。促使优势学科向基础研究;边缘学科研究发展,为临床提供参数,为治疗提供依据。各优势学科先后晋升成为国家级或省市级重点学科。

  3.“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保留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是现代中医医院的发展之路

  石学敏教授在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优势的同时,引进核磁、CT、彩超、生化等大型先进的检测设备。建立急症部、脑外科、心外科、介入中心等现代医学的优势学科,为中医学科的发展保驾护航。除此以外,大量引进基础研究人才与设备,努力为中医治疗探讨科学依据。

  )改良卒中单元,发挥中医优势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一种住院脑卒中病人的医疗管理新模式,即把传统治疗脑卒中的每一种独立存在的办法(如药物治疗、功能康复、语言障碍矫治、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都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重新组合成一种和谐、紧密、综合、全方位的治疗系统。

  国内外设立卒中单元的基本上是从事现代医学的学者。将针灸、中药、推拿、药浴等传统医学手段拒之门外,而针灸、中药是脑卒中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石学敏教授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为世界医学界和广大患者所认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治疗体系,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及研究基地。石学敏教授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整合多年的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独特的、规范的中医中药为主治疗脑卒中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是对国际“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贡献。因此,我们说“石氏中风单元”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

  石氏中风单元的特色在于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体。第一时间介入针灸治疗,对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缩短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时间起到置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中风我们已研制出了:丹芪偏瘫胶囊、脑血栓片、醒脑治瘫胶囊、化瘀通脉汤剂、扶正合剂、益肾养肝口服液、脑血栓丸、中风丸、针洗1号、健脑带、健身带等针对脑卒中及合并症、并发症治疗和保健系列。使中药治疗在卒中单元内趋向规范化、科学化。丹芪偏瘫胶囊2001年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获得新药证书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10105)。

  石氏中风单元的康复疗法是在石学敏教授指导下建立的中西医优势互补,临床卓有成效的康复疗法。从早期发病就注重肢体功能的改善,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段,实施适度的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及综合治疗,并可配合推拿;刺络;中药熏蒸湿敷;药浴等治疗。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石氏中风单元中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自始至终从无间断。针灸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一般心理辅导,心身中心的心理专业医师对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是预防及治疗脑卒中病的有效措施。

  石氏中风单元的内涵在于: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中西医并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针灸优势,将多学科、多系统的诊疗观有机地溶为一体,形成比较完整的脑血管病综合诊疗体系。

  (十)创新血压理论,创立降压针法

  中国古代并无高血压之名,后人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头痛”、“眩晕”等病的范畴,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脾”。石学敏院士根据中医学的重要学术理论“气海学说”,首次提出了高血压病的病机为“气海失司”,其治疗原则为“活血散风、疏肝健脾”,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针灸处方及操作。

  石学敏院士对中医“气海”,以及“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等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后,提出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为“气海失司”,遂确立了活血散风、平肝降逆的针刺降压方法,取穴治疗以人迎为主穴,配以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具有明确规范的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作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确有疗效的人迎穴,既是气海输注于前之所在、气海所出之门户,又是头气街与胸气街的连接处,具有调和营卫之气、使血脉通利、气血正常运行的功能。合谷、太冲分别为手阳明、足厥阴之原穴,而原穴是调整人体气化功能的要穴;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穴,偏于补气、活血;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穴,偏于补血、调血。两者相合又为四关穴,是一组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可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的针灸配穴。

  高血压形成的病理过程中“气”无疑是处于主导地位,其在内外等诸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为过度亢奋,从而导致气血平衡的失调;“血”虽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但其质与量的变化却影响到其能否随时适应于“气”的变动,使气血间的动态平衡处于“冲和”状态。因此,单纯调气虽能缓和一时的冲逆,血压也能下降,症状也可改善,但极易复发。因此,在调气的治疗基础上,兼顾理血,如活血、行气、化瘀等法则,高血压病的论治中,调气重在治标,而理血则是意图治本,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因此针灸这组处方气血兼顾,标本同治,使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的正常化,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理,平秘阴阳,使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得到维持。

  选穴处方

  (1)取穴: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

  (2)操作规范:

  人迎穴:垂直进针,缓缓刺入0.5-1.0寸(同身寸,下同),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施以小幅度(<90°)、高频率(>120r/min)捻转补法1min,留针30min。

  合谷、太冲穴:垂直进针0.8-1.0寸,施以捻转泻法,即医者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以任脉为中心,拇指捻转作用力为离心方向,捻转1min,留针30min。

  曲池、足三里:垂直进针1.0寸,施以捻转补法,即医者采用面向病人的体位,以任脉为中心,拇指捻转作用力为向心方向,捻转1min,留针30min。

  本针法可即刻降低收缩压水平;具有累积降压效应,对收缩压效应更突出;改善血压变异性;收缩压、舒张压同时增高的患者,针刺降压效应较好;可减轻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收藏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闻发布快速通道
Copyright @ 2010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方网 
津ICP备0900294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