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天津市迎宾馆隆重举办了石学敏院士从医50周年学术.管理思想研讨会,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科委、天津市科协、天津市卫生局等委办局领导,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张大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钟等领导,以及来自海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共300余嘉宾出席了学术庆典活动,天津市人大副主任苟利军发来贺信,共同向石学敏院士从医50周年以来为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和成就表示祝贺。
石学敏院士从医50周年学术.管理思想研讨会和庆典活动,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吴宝新主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融院长致欢迎词,天津市卫生局局长王贺胜、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钟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梁繁荣、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许能贵、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冀来喜以及国外来宾代表、中国针灸学会等领导纷纷致辞祝贺。在石学敏院士学术.管理思想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亲切而广泛的交流。天津中医一附院针灸部部长孟志宏、副部长杜元灏、副部长张春红、《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编辑部主任郭琳分别介绍了医院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研究现状、醒脑开窍针刺法技术与推广和《中华针灸电子杂志》创刊发行的情况。石学敏院士对前来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与王国强部长、朱丽萍书记和张伯礼院士一起为《中华针灸电子杂志》揭牌。
石学敏院士是享誉中外的针灸学专家。他从医50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坚持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在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弘扬祖国中医针灸学术并推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他率先建立了以中医针灸为特色的“石氏中风单元”医疗模式,开发了国家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近年来,他采用针灸疗法治疗中风病的上游病种——高血压,已经取得了良好疗效,开辟了针灸治疗高血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该院针灸学科“针刺治疗脑病研究团队”于2011年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是入选97个创新团队中唯一中医领域创新团队。他带领该院(校)针灸学科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引领我国针灸学科的发展,使该院针灸学科不愧为“中国针灸中心”。
在50年的临床和科研生涯中,石学敏院士对中医针灸学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开辟了中医治疗的新途径,使传统的中医跨入了实验科学大门,并将其升华为理论。他在临床治疗学、针灸学、腧穴学、实验针灸学等方面共取得国家级、部市级科技进步奖53项、专利2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并出版了《石学敏针灸学》、《中医纲目》、《中国针灸治疗学》等44部专著。由他主编的千万言巨著《中医纲目》出版后引起海内外医学界的注目,被专家认为是中医近代史上发展至今的一个里程碑,《实用针灸学》、《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汉英中医辞典•针灸卷》等著作展示了他的学术研究的广博。中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石学敏针刺手法系列》还被译成英、法、日、韩、西班牙语等五国语言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外发行,并于1993年荣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髙等教育国家级一等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为了表彰石学敏在针灸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贡献,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授予石学敏教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石学敏院士致力于弘扬祖国医学,他的足迹踏遍了世界五大洲,他到过世界60余个国家,先后在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南斯拉夫、俄罗斯、泰国、新西兰、墨西哥及香港地区讲学。医院在10余个国家开展涉外医疗。同时,接收逾万名海外来院学习研修人员,吸引了大量国外病人来院求医。石学敏的针灸医术被誉为“华夏第一针”。
201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石学敏院士作为中风病协作联盟负责人主持了“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基地建设‘中风病’协作联盟”成立会议,来自天津、北京、上海、四川、广东等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该联盟在石学敏院士等组成的专家组指导下,制定总体方案,明确病种研究切入点,实现联盟各基地业务建设目标,这在创新中风病联盟机制,促进合作,整体加强科研能力建设,针对临床防治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提高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形成新的创新点。
石学敏院士不仅是一位学有专长的医学家,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管理者。在50年的奋斗岁月中,他历经了中医一附院发展与壮大的全过程。他在担任院长的20年风雨历程中,他率领一班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紧紧抓住“突出中医特色、突出针灸优势”这一关键环节,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当年的一家设备简陋、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发展成了现今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中国针灸中心,全国百家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天津市三级甲等医院,是名符其实的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中医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院。
50年日月轮回,50年岁月沧桑,石学敏就是凭着过人的“精力和毅力”带领医院实现两次历史性腾飞。1990年12月,医院整体搬入鞍山西道新址,病床数一下子达到了701张,这也标志医院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腾飞; 2000年4月,医院自筹资金建设的医疗康复大厦的启用,标志着医院第二次腾飞的实现。2011年3月,医院新院区建设正式启动,一所投资近16亿人民币、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大型现代化中医院拔地而起,即将投入使用,天津中医一附院的第三次腾飞已经扬帆起航。届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会成为全国中医院中真正的“航空母舰”。
实践证明,正是在石学敏院士带领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针灸优势,才取得今天的丰硕成果。近几年来,在现任院长马融教授的带领下,天津中医一附院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年门诊量连续两年突破200万人次大关,2011年更是达到240万人次,医疗、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大丰收。这些成就的取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医药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也得益于石学敏院士打下的良好基础。
回顾以往那一段段感人的经历,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强烈地感受到石学敏院士他的思维、气魂和力量。如今,石院士已经从医50周年、75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把一腔热血浇灌在了中医针灸事业这片绿洲上,他与银针结下了一生情缘。
http://www.tianjinwe.com/jkpd/yldt/201210/t20121015_109643.html
|